→以往各期

文 献 信 息 资 料

Literature Information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图书馆选编

           总第79       2010年第1                        20103月编印

          

本期要目:

 

★京郊五种“沟域经济”点石成金

★探秘广东省委大院周末“读书热”:这不是作秀

★创建一流高职院校图书馆是最终的落脚点

★一流高职院校发展的策略探讨

★制度层面推进校企合作的思考与实践

★新疆农职院改革创新探索多种模式

校企合作纪实

★产学研服一体化:职业院校产学研的独特定位和逆向设计

★兄弟高职院校有益经验摘编

 

 

文本框: 报 刊 网 络 信 息

北京区县动态

 

京郊五种“沟域经济”点石成金

北京日报记者   闫雪静

 


密云汤泉香谷、门头沟玫瑰谷、平谷桃花谷……北京首创的生态沟域经济“点石成金”。目前,本市已有17条山沟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沟域经济,并创造出文化创意先导、特色产业主导、龙头景区带动、自然风光旅游、民俗文化展示五种沟域经济发展模式。条条荒山沟变成了金沟银壑2009年,山区农民人均收入达到9248元。

北京山区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62%。两山夹一沟,全市62个山区乡镇分布着164条沟域,拥有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生态资源。据初步统计,这些沟域中共分布着241个旅游景点、318个旅游度假村、639个观光采摘园、267个民俗旅游接待村、8668户民俗旅游接待户。

集生态涵养、旅游观光、经济发展和人文价值于一体的沟域经济,是北京首创的一种经济形态。目前,17条沟域已经具备一定规模,并形成5种沟域经济发展模式:以密云古北口汤泉香谷为代表的文化创意先导模式,以平谷大华山桃花谷为代表的特色产业主导模式,以房山十渡为代表的龙头景区带动模式,以延庆千家店百里画廊为代表的自然风光旅游模式,以门头沟妙峰山玫瑰谷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展示模式。

密云汤河沟峪,以生态农业、花草种植为基地,建设成集养生、度假、休闲旅游为一体的香草庄园;平谷大华山镇依托大桃产业打造桃花谷沟域经济;房山区以十渡景区为龙头打造出品牌化的乡村旅游示范带;延庆千家店充分利用优美的自然环境,打造自然山水游品牌;门头沟古镇斋堂,柏峪、底下、双石头、黄岭西、青龙五个村庄连成一体,“中国北方明清第一村”的沟域品牌脱颖而出……2009年,山区民俗旅游村接待游客超过2200万人次,占10个远郊区县旅游人数近90%

生态沟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服务市民、山区发展、农民致富的多重价值。据统计,2009年本市山区农民人均收入达到9248元,较2001年增长123%。山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高,95%以上的宜林荒山实现了绿化,林木覆盖率达到了70%以上。

去年,本市投入3.5亿元进行沟域经济项目建设,今年还将启动13沟域基础设施建设和民俗村改造。到2014年,将有34沟域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并形成一定规模。

2010222日《北京日报》


 

 

低碳——延庆的发展宣言

郭东亮  王玉玲  贾德勇  隋国勇

 


去年12月,京能集团、英利集团等8家新能源投资机构和科研院所与延庆县政府签下40亿元的投资大单。延庆新能源产业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今年新年伊始,在1月召开的中共延庆县委十二届八次全会和延庆县第十四届五次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延庆县明确提出了建设低碳经济社会示范区的发展目标。

延庆朝着打造低碳经济社会示范区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建设首都生态绿洲

打造北京碳汇基地

多年来,延庆致力于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实施风沙源治理、荒山荒滩绿化、清洁小流域治理、水源保护综合整治等一大批重点工程,营造了树种齐备和功能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不断增加森林碳汇的蓄积量。近年来,延庆在640平方公里的川区,建成河生态休闲走廊、龙庆峡下游森林走廊、官厅水库滨带、北山生态旅游观光带,在县城周围构成了总面积近10万亩的壮丽森林景观,整个延庆成为北京最大的郊野公园。目前,延庆林木绿化率达到72%,林地面积达14.6万公顷,每年吸收固定的二氧化碳98.7万吨,占北京市的13.9%

延庆还通过保护和恢复湿地进行固碳。目前,全县湿地面积已达11万亩,湿地保护面积达15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5%以上。作为大地之肾,广阔的湿地净化了大气和水源,湿地中大量的水生植物也为延庆固碳作出了重要贡献。

建设国际旅游休闲名区

实现产业结构低碳化

延庆实现产业结构低碳化,有着自身优越的条件。

旅游是人所共知的低碳产业,也是延庆的主导产业。近年来,延庆依托首都国际化大都市,利用雄厚的旅游资源,大力推进旅游产业整体提升和综合服务能力的全面提高,八达岭、龙庆峡、康西草原三大传统景区通过升级改造,淡化了商业气息,丰富了旅游内容,增加了历史文化内涵。

不仅如此,延庆还依托风景名胜,加快开发高端休闲商务功能,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初步形成了八达岭长城旅游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北山带国际会议休闲度假区、北京河建筑设计创意产业园区三个各具特色遥相呼应的创意产业区。延庆乡村旅游经过不断发展,如今民俗户已经发展到1400余户,预计今年全县乡村旅游接待达到260万人次,收入超过1亿元。预计延庆今年接待游人1430万人次,收入达到16.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4%16.1%

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过程中,延庆的旅游正迎来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大踏步地迈向国际旅游休闲名区。

改变能源消费结构

建可再生能源示范区

延庆作为全国控制农村面源污染示范区、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运行国家示范区和北京市可再生能源示范区,用行动认认真真地示范着低碳消费。

延庆县蕴藏着丰富的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和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改变能源消费结构,示范低碳消费可谓得天独厚。

截至目前,延庆已安装太阳能灯1.75万盏,全年可节电640万度。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日光温室、阳光浴室普遍用于百姓的生产生活。

生物质气和沼气是农村节能减排、发展低碳能源的重要途径。目前,延庆已经建成大型生物质气化站27处,大中型沼气池8处,可为近8000户农民提供清洁的炊事能源,每年节约燃料投入50%,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200吨。德青源养鸡场实现鸡粪沼气发电,每年向电网提供1400万度的绿色电力,该项目被列为联合国“全球大型沼气发电技术示范工程”。

延庆县风能资源占全市的70%京能集团在延庆县建成北京首座150兆瓦风电场,今年底全部并网发电,每年可向北京输送绿电2.5亿度。

2005年,延庆县开发可再生能源总量为1万吨标煤,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2.2%,到2009年,延庆县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量达到6万吨标煤,占全县能源消费总量的15%。预计到2010年底,全县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将达到20%以上。

聚焦新能源产业

打造首都新能源产业基地

延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引进低碳能源产业化项目,走在了全市的前列。

发展新能源产业离不开科技和优惠政策的支持。20084月,延庆县人民政府与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签订了共建“八达岭新能源和环保产业基地”框架协议,在全市率先提出了发展新能源产业基地的目标,以吸引新能源及环保产业项目投资落户。按照协议规定,企业在此基地将可享受中关村待遇:在共建基地内注册并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可享受中关村园区产业联盟、开放实验室、创业投资、信用担保、产业投融资等方面的政策支持。20096月,“北京市新能源产业基地”在八达岭经济开发区经过一年的运行后,正式挂牌,这标志着全市新能源产业进入集聚发展的新阶段。

延庆借助中关村的实力和政策,将“八达岭新能源产业基地”发展成为低碳能源的孵化器和新能源产业的推进器,延庆新能源产业进入了规模化发展阶段。中材科技风电叶片股份有限公司率先落户新能源和环保产业基地,今年将实现产值10亿元,上缴税金6000万元,新增就业800人,综合实力跻身全国60多家同类企业前三甲。预计明年该公司800套风机叶片全部达产后,可实现产值20亿元。在中材科技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该基地目前已有新能源与环保企业20多家落户,低碳能源产业链正在延庆形成。

年终岁末,延庆新能源产业基地的聚集效应凸显,英利集团、京能集团京仪集团、中国节能投资公司、中国国电龙源集团、中国电华北公司、一轻控股、中科院热物理研究所8家企业和科研院所,一致看好延庆资源优势和低碳能源发展的前景,同时与延庆签约风电场、太阳能光伏电场、太阳能光伏电池与设备制造、风电叶片检测等6个新能源项目,总投资达40多亿元。这些项目达产后预计年销售收入24亿多元,年实现利税1.9亿元。

全县群众广泛参与

低碳生活方式蔚然成风

节约一滴水,节省一滴油,少开天车,低碳的生活方式就在点滴之间。2007年以来,延庆县广泛开展了群众性生态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倡导群众低碳生活方式。

延庆在全县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农村、社区、学校广泛开展日常工作生活节约水、电、纸、粮、油活动;提倡正反两面使用纸张和再生纸,使用节水装置和节能照明灯具,倡导少开天车的绿色出行活动;发动成立环保组织,开展环保志愿者服务活动。广泛开展绿色机关、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绿色学校和绿色企业创建活动。在农村,大力开展生态文明乡镇、生态文明村、生态文明户评选活动。目前,共创建绿色社区14个、绿色家庭300户、绿色商场6个、绿色餐饮企业6个。2009年一年,8000户生态文明户达到了室内干干净净、庭院整整齐齐、邻里和和睦睦的标准,并获得了政府500万元奖励资金。目前,全县共有生态文明村20个,生态文明户1.4万户。到2012年,延庆将创建30个绿色社区,300个绿色楼门,5个生态文明乡镇、90个生态文明村、4万户生态文明户。通过群众性生态文明创建活动,使全社会构建绿色消费体系,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节俭的行为习惯,进一步提高城乡群众生态文明素质。

2010310日《京郊日报》


 

怀柔农家书屋“智”富农民

京郊日报通讯员   温来升  高海燕

 


“到农家书屋‘淘金’去!”28日下午,怀柔区喇叭沟门满族乡西府营村农民彭光海来到村里的农家书屋看书学习。如今,当地涌现出一批书中淘金的“智”富新农民,他们把书屋当成学技术、用科学、闯市场的致富加油站。

在不到50平方米的书屋内,早有十几位“取经”农民查资料、学技术,有的还不时掏出小本记录。彭光海笑着说:“五味子栽培技术就是我请教书上‘专家’学到的,今秋收获按晾干的每公斤150元计算,增收10万元不在话下。”

怀柔区近年来把农家书屋建设作为改善农民文化生活、培养新型农民、建设新农村的基础工程,通过市、区投资等多种渠道筹建,目前已建成农家书屋185家,藏书达30万余册,彻底解决了农民“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据介绍,这些书屋都统一配置书柜、书桌、凳子和报架,并由专人负责日常管理,每天准时向村民免费开放和借阅,书籍涵盖种养、加工、科普、法律、文艺等多个种类,有效保证了农民足不出户就能获得丰富的文化资源、学到各类农业新技术、了解最新的政策信息。

“黄金书中淘,发家书搭桥。”宝山镇温栅子村狍子养殖大户张鹏福如今一有空就去“泡”书屋,并总嚷嚷着“晚了可没地儿”。以前每到狍子产仔时,他总担心饲养不当导致狍仔死亡,村里又没有别人的经验可以借鉴。一次在书屋看书,他从《狍子的庭院养殖技术》上取到了“真经”,所有不明白的技术问题统统迎刃而解,去年光养狍子就收入3万元。

为让农民在家门口看到最新的图书,区图书馆在镇乡、街道建立流动图书站,实行配送制,定期更换图书,配送书籍包括农业科技、法律知识、科普读物、医药保健、文学等。他们配备2辆图书流动服务车,为各借阅点统一调配、运送图书,使全区的图书资源流动起来,每个点的图书半年更新一次。

201029《京郊日报》


 

石景山动漫人才实训基地落户

北京日报通讯员  祁月

 


近日,NICC国际动画学院全国动漫人才实训基地暨全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工程培训基地,在石景山区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揭牌。该基地将致力于培养高端专业的动漫人才,完善石景山区的文化创意产业链条。

目前,以动漫游戏为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在石景山区风生水起,已拥有“国家数字媒体产业化基地”、“国家网络游戏产业基地”“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和“中国电子竞技运动发展中心”等几块国家级产业品牌,汇聚文化创意企业2500余家。去年国家重大文化创意产业项目——中国动漫游戏城也落户该区。

 

石景山区依托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实验室、国际交流合作等各类平台,积极培养产业人才,促进区内外重点院校机构与重点企业相结合,建立人才培养培训基地。NICC国际动画学院全国动漫人才实训基地将以培养高端领军人才、高等专业人才和产业技能人才为目标,推出订单式教育和项目实训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包括选派优秀学员到央视辉煌动画、美国纽约电影学院等国内外一流动画机构进行项目实训和全程模拟创作。此外还将举办国际性设计和制作大师交流等活动,开拓学员眼界,成为国际化、职业化、专业化的人才培养平台。

2010223《北京日报》


 

50个重点村今年启动城乡一体化建设

北京日报记者  王海燕 祁梦竹

 


“只要把西局这个‘局’给破了,咱们丰台区的城乡一体化问题就基本上有解了。”126日的小组审议,市人大代表、丰台区委书记李超钢特殊的一番开场白,一下子就把小组中所有代表的注意力都吸引到加快城乡结合部改革发展这一问题上来。

他所说的西局隶属于丰台卢沟桥乡,位于西三环丽泽桥边上,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全市50个市级挂账整治督办重点村之一。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这50个村作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点村,将整体启动拆迁整治。

西局村整治,李超钢亲自挂帅。“这村违章建设多,外来人口多,历史遗留问题多,安全隐患多……总而言之,我能想到的城乡结合部问题这村全具备了。不过既然是‘一把手’,就要啃最难啃的‘骨头’。集中力量把西局村的问题解决好了,丰台另外7个挂账村,包括其它城中村的改造就好办多了。”

城乡结合部改造涉及千头万绪。拆迁盖楼土地指标不够怎么办?建设资金从哪儿来?上楼以后村里的产业怎么发展?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怎么解决?……3个月来,李超钢多次深入西局村民家中询问意见,并带领区国土、规划、建委、人力社保等十几个相关部门到西局村实地调查研究,光现场办公会就开了不下5次。令西局村党支部书记武长亮印象最为深刻的是1月初北京下大雪的那几天,“气温跌到零下十五六摄氏度,书记带着相关委办局领导一早就到我们村开会,研究问题一直研究到下午1点。”在制订规划时,为征求方方面面的意见,李超钢还“惊动”了市规划委主任黄艳。“群众利益无小事,实现城乡一体化,在解决热点难点问题上要慎之又慎。经过深入调研,现在我们已经拿出了西局村改造的初步方案,正在请有关部门研究论证,争取尽快报市里审批。”

和丰台区一样,全市50个市级挂账整治督办重点村所涉及到的9个区县全都实行了领导负责制,由区里的主要领导挂帅,一人联系一个挂账村,协调相关部门,集中力量对所联系的村庄进行综合整治。

“我的联系点是北七家镇的燕丹村,这个村紧挨着天通苑,外来人口比较集中,是昌平区7个挂账村之一。”市人大代表、昌平区委书记关成华告诉记者。如何才能让燕丹摘掉“挂账村”的帽子?去年底今年初以来,关成华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到燕丹村密集调研,“能拆迁当然最好了,北村、大望京都有成功经验,昌平这几年根据区情特点也摸索出了五种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燕丹村现在还不具备拆迁的条件。城乡一体化建设,应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一村一策’,所以我们最后决定还是对村庄的环境进行综合整治。”不过,不拆迁并不意味着袖手不管,关成华表示,现在区农委、公安、综治、城管、工商、卫生等部门正在积极协商,“通过部门联动的机制,改善燕丹村的村容村貌,治安、交通环境,今年特别是在外来人口的服务与管理方面要更上一层楼”。

和别的区县略有不同,大兴区长李长友把联系村扩大到了联系镇。“黄村镇有两个挂账村,一个鹅房村,一个小陈庄村,今年都要拆迁整治。镇里还有其它几个村要整治但不在挂账村名单内,我也顺手‘包’下来了。”李长友向记者介绍,以政府主导的土地一级开发为抓手,大兴今年要完成2个村的拆迁改造,彻底改变城乡结合部地区人员密度大、环境脏乱、治安状况差等问题。“除了整治环境,还要通过土地的集约利用开拓空间发展新兴产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新兴产业。我们的目标就是让‘失地农民’成为有岗位、有资产、有保障、有组织的‘四有’新市民。”

辛苦的不止是他们。为加快城乡结合部改革发展,推进全市的城乡一体化进程,北京市各区县的领导都在不懈努力,承担着,奔忙着……

2010127《北京日报》


 

多读书、读好书

 

探秘广东省委大院周末“读书热”:这不是作秀

广州日报记者   张强

 


编者按:这篇文章对于我院如何构建学习型示范校,以及图书馆如何创造性地开展读书活动,营造书香校园氛围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多读书、读好书”不仅提升干部的个人修养 还影响着他们的决策水平和行政能力

227上午830分,广东省委办公大楼的电梯间频密地传出“嘀”声,干部们陆续出现在位于附楼六楼的“阳光读书厅”。每月的第三个周六上午,被广东省委办公厅定为全厅干部职工的读书交流日。听讲座、谈读书心得,这些平日里忙于办文、办会、办事的干部,将在书的海洋中分享整个上午。

这不是“作秀”,他们的“周六加班”已坚持了7个月。干部读书,既是私事,也是公事。于私,读书可提升干部的个人修养;于公,读书有助于充实营养、更新官员的“大脑”,从而使他们的决策更科学、行政能力更强。汪洋曾要求党员干部“多一点读书学习,少一点吃喝应酬”,此语正深入地影响着广东的干部圈生态。

227上午830分,记者来到了位于广东省委1号楼附楼六楼的“阳光读书厅”,一派不同于党政办公室“中中矩”风格的场景着实让记者感到惊讶。

“漂流”书籍:

国学  弗里德曼  张爱玲

读书厅大门正上方悬挂着写有“阳光读书厅”的棕底白字简易木匾,门两侧则分别立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经典对联。

在宽敞洁亮的厅内,左右分别倚墙设有两排木质书架,天花板和四壁钉有若干小型木艺品,与门口的牌匾相映成趣,一个简单又具有浓郁中国传统气息的书厅就此成矣。

当天上午,广东省委办公厅邀请了广州大学中文系主任曾大兴教授作有关唐诗的讲座,9时开课。虽然离上课时间尚有20余分钟,包括广东省委常委、秘书长、办公厅主任徐少华在内的干部却已陆续提前到场。记者与他们一道,翻起了书架上摆放的书籍。

书架上贴着“漂流架”的标签,据了解,绝大部分书籍均是由干部拿去与同事交流的私人藏书,这正是“漂流”的含义。记者留意到,从书籍的类型分布上看,果然应了读书厅门口的那副对联:书籍的题材小到个人养生,中到区域经济,大到国内外政治经济;古朴的有国学经典,严肃的有经济学专著,轻松的有散文小说,真可谓“雅俗同堂”。

书架上的经济学著作品种颇多,汪洋书记推荐用于“漂流”的美国作家弗里德曼的代表作《世界是平的》赫然在列,几名青年干部正看得起劲;几名年轻女干部对张爱玲情有独钟,她们边看边交谈着最近的读书感想。

记者问几名干部“读书活动是否坏了你们周六上午睡懒觉的计划”,他们笑着回答说:“已经读了几个月了,早就习惯了。”

快乐阅读:

各取所好 各补所短

广东省委办公厅人事处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办公厅的干部在日常工作中常需阅读各种文字材料,这些材料多为工作性的文件和资料;而读书活动中的书籍涉及方方面面,工作性书籍相对较少,这便于激起干部们的读书兴趣,充实、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正如汪洋书记倡导的‘快乐阅读’。”这位工作人员补充道。

临近开课时间,主持人公布了省委办公厅12月份“阳光漂流书籍活动”的有关情况。自20091219启动该活动以来,办公厅读书小组成员共推荐130册“漂流书籍”。其中,人事处罗红推荐的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暂列“漂流榜”榜首,罗红也因此获得近2个月的“阳光书籍推荐之星”称号。

一名年轻干部向记者坦言,中文系毕业的他存在经济学和前沿信息技术科学的知识短板,所以他尤其关注书架上的经济学书籍。“很多同事跟我一样,都是文科专业毕业的,他们也面临跟我同样的问题,那就是经济学知识有所欠缺。改善民生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掌握经济学的思维方法,工作就有可能走弯路。我们都在恶补这一块。”

专家开讲:

追根溯源 借机献策

9时,曾大兴在主持人的介绍下登台演讲。他的开场白颇有意思:“我本来计划讲《唐诗的美学特点》,经过一番考虑,决定改讲《张九龄和他的诗》。为什么要讲张九龄呢?因为他是广东人,是广东第一个进士、第一个宰相、第一个诗人。他当宰相前也干过秘书,跟在座的各位同志工作性质有点相似,讲他大家会感觉亲切一些,他的生平事迹也能给大家带来一点启示。”

曾大兴显然是有备而来,他此行绝非只谈文学。监督开凿大庾岭,是张九龄一生的三大功绩之一。大庾岭,又称“梅岭”,位于粤赣两省边境,为古时岭南、岭北的交通咽喉,在广东加强与北方省份联系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许多广东人的祖先,当年就是经大庾岭南下广东的。

曾大兴为广东、广东人追根溯源,干部们听得入迷。在埋完了所有的伏笔之后,曾大兴话题突转,开始建言:“梅岭古道是珠三角人民心目中的圣地,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很好地保护和开发它。我调研发现,梅岭古道江西段,保护得较好;但到了广东南雄地界,就差一些了。不仅是梅岭古道,广东还有很多重量级的文化历史资源,比如:包拯‘包青天’曾在肇庆当了3年知州,‘锄禾日当午’的作者李绅曾任肇庆司马,《陋室铭》的作者刘禹锡曾任连州刺史,韩愈曾任潮州刺史,苏轼曾被贬至惠州等等。挖掘这些文化资源,有助于提升广东的文化形象和广东老百姓的文化自觉。”

秘书长定下全年计划

省委干部“带书下乡”

讲座结束后,徐少华登台谈了个人的读书体会:读书是人生的必修课,读诗使人灵透,读史使人明智。徐少华期望办公厅人要常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将读书活动持之以恒、生动活泼地开展下去。他还提出了今年全年的读书讲座计划:现代信息技术、宋词、元曲……

在读书厅,工作人员向记者详细介绍了省委办公厅读书活动的开展情况:双数月份的第三个周六上午,全体干部集中读书学习;单数月份的第三个周六上午,干部们被分为6个小组,分组读书、讨论,汪洋在第一小组;其余时间,自读。

分组学习形式多样,有的去到户外,围成一圈漫谈读书的心得体会;有的带着好书到市县推广“读书活动”。如第二小组去年9月份就到江门市委办公室与当地干部举行读书交流活动,他们希望省委办公厅的读书活动能够在江门得到推广。下一步,办公厅的各个小组还将进一步深入到市、县,把读书学习向全省推广。

“工夫在课外”,干部们在集体读书活动中要有话讲、讲得好,就必须在业余时间多读书。因此,“漂流书架”的作用就尤其重要。据介绍,去年12月,汪洋亲自为阳光读书厅启用剪彩,干部们从此有了固定、安静的读书环境。此后,又推出了“阳光书籍漂流活动”,干部们反应积极,“漂流书架”被迅速填满,各类书籍,应有尽有。

2010317日《广州日报》)


 

图书馆建设参考

 

创建一流高职院校图书馆是最终的落脚点

—访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张兆忠馆长

 籽 言

 


编者按:如何建设一流的示范性高职院校图书馆?在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中,图书馆应该在其中发挥什么样的积极作用?北京工业职业学院图书馆的探索和经验,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


学院介绍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工科专业为主、独立设置的公办普通高等职业学院。学院创建于1956年,原隶属于国家煤炭工业部,1994年开始举办高等职业教育,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改称为现在的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00年调整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北京市管理为主”的市管高校,同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首批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单位;2002年被财政部、教育部确定为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的示范性职业院校;2003年在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选为优秀。2005年被评为北京市首批“依法治校”示范校;2002年和2006年两次被评为“北京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2007年入选“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成为“十一五”期间国家重点支持建设的百所重点高职院校之一; 2008年被北京市委教育工委评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优秀院校。作为一所具有50余年办学历史的职业院校,为国家培养了三万余名合格的技能型人才。

图书馆概况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始建于1956年,学院图书馆现有馆舍面积8000多平方米;阅览座位1400个;馆藏文献中:纸制藏书36万册,电子图书约75万册。中文电子期刊8000余种,科技期刊500余种,中外数据库14个。

图书馆建立了以实施专业(学科)馆员制度为基础,以建立系部资料室为突破点,以学科沙龙为形式的为学院教学和科研服务的新型服务模式。进一步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加强图书馆与教学各系(部)间的业务联系,深化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运行机制。

1999年学院升格以来,图书馆投入了1100多万元,年均达到120万元。其中,馆舍改造200余万元,计算机等设备投入超过了300万元。特别是近四、五年来,由于国家近一步加强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学院图书馆每年的投入都不低于300万元,其中图书购置投入约为100万元左右。

2003年初,利用北京市专项款60余万元,学院图书馆建立了40台位的电子阅览室;2004年初,利用北京市专项款60余万元,扩建了电子阅览室,使电子阅览室计算机台位达到110个,并配备了先进和人性化的管理软件,为读者提供资料查询、检索、网络及复印打印等服务。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是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成员馆;北京高校网络图书馆会员馆;北京高校图工委、北京高教学会图书馆工作研究会会员;中国图书馆学会团体会员。

良好的契机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张兆忠馆长是北京地区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委员、BALIS管理委员会委员,同时任北京市高教学会图书馆工作研究会高职高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市高教学会图书馆工作研究会文献资源建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属于市管院校,其经费渠道是由北京市教委直接拨付款项。从2006年教育部启动了示范院校建设项目以来,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也名列于全国109所、北京市4所示范院校之中,这也为学院的整体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契机。因此,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也在建设工作中,在各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随着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的快速建设发展,其软、硬件设施的建设、管理工作的压力也日益加大,这对于负责图书馆整体领导工作的老师也是非常艰巨的一项挑战。

最大的压力

在谈到工作中对于张老师来讲,最大的压力是什么时,老师认为:在示范院校的建设中,图书馆应该在其中发挥什么样的积极作用?这是他所面临的最大课题。因为示范院校的建设与过去相对简单的评估工作从理念上并不相同,是要通过项目来进行管理的。示范院校建设项目涉及图书馆的项目甚少,大部分院校在这方面则是空白。针对这方面的问题,老师他们一方面组织人员外出调研,积极吸取兄弟院校图书馆的好经验;另一方面则不断地加强对本校各方面工作的调查研究,并针对学院整体示范性建设工作、特别是职业院校办学理念与宗旨进行了综合性的研究。以此为基础,图书馆拟成立了专业服务中心,有针对性地为学院各专业提供服务,这其中包括了为各专业提供一站式检索服务、为师生提供互动交流的平台、为专业提供了研究、改革的平台。

该专业服务中心的功能就相当于国外图书馆的IC中心。图书馆除为相关专业配备了各种高档应用软件,像应用于模拟工程技术的专业软件等等外,同时,在硬件方面,中心也尽力为帮助老师们进行专业改革而在馆内营造出了一个更为舒适、便捷的工作环境,有效地缓解了老师们因为学院办公空间有限而产生的工作压力。

建设五个重点专业信息服务平台。目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信息技术专业、安全技术管理专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已基本完成。通过信息服务平台,图书馆可以为重点专业提供一站式信息检索服务;由于平台内除包括专业建设信息外,还包括了核心期刊、相关工具书、相关馆藏文献类资料、相关标准与资格认证、课件资源等,因此,平台建设对于图书馆资源的整合工作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三个专题文献库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还开展了三个专题文献库的建设工作,这部分工作也同样是通过调研与示范性学院建设相结合而展开的。其中励志专题文献库是针对学院学生开展励志教育、引导学生完成职业规划、帮助学生就业而设立的。由于学生的就业情况是衡量职业院校水平的最主要标准,会直接影响到学校专业建设和招生工作。因此励志专题文献库的建立对于有效协助学院在提高学生就业率、辅导学生就业心理、介绍企业文化等方面工作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

第二个是资格认证专题文献库。老师粗略统计过,每个专业都有十几、二十几种考证,而所有的考试,学生都需要自己去买书、去报名、去找参考资料。图书馆资格认证专题文献库的建立则把与资格认证考试相关的考试所需要的参考资料、真题、模仿题等等都集中到该文献库中,不仅方便了学生考试,也为校内贫困生减少了购书的开支。

第三个则是教师学术专题文献库。收集了本院在职教师的硕士、博士论文;以及老师所编辑的高职教材,包括了全国精品类的高职教材;再有就是老师的学术专著、课题论文、课件等等。同时,这个专题文献库的建立也是为了能够把老师们在示范院校建设中取得的成果展现出来。

正是通过这三个专题文献库的建立,将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的工作与学院开展的示范性院校建设工作结合到了一起,使图书馆的服务工作有的放矢、能够更加契合于示范性院校的工作。老师认为,目前所取得的这些成果正是通过深入开展调研工作、吸取其他高职院校经验,在此基础上,开展不断交流、探索等活动后取得的。图书馆现在仍然在继续进行着这方面的工作,而且有些工作是依靠项目驱动来进行运作的。

依托项目运作

由于学院对于科研项目的开展非常支持,有专门的基金设置,还有多种课题项目的设置;而学院的老师们每年都有科研工作量的要求,其中就包括了图书馆工作人员。因此,依托项目进行相关工作的运作,这种形式对于图书馆来讲可以有一举多得的效果:既可以通过科研任务来锻炼图书馆人员队伍的素质,又可以提高服务工作质量,而且对人员本身也更有益处。

正是通过张老师他们不断的努力,图书馆建设工作与示范性院校建设工作的距离已经是越来越近了。

动态的建设与服务

上面提到的专题文献库等工作的开展,相对于仅有18人编制的图书馆来讲,可谓压力重重,但针对这方面的矛盾,老师却有着自己独到的认识:由于文献库的建立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事业,需要在建设的同时能够满足用户使用,也要随时做到及时的更新,不可能一次到位后,就放手不管。因此,为适应图书馆这种动态运作的情况,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利用自己拥有专业馆员制度的优势,通过这些专业馆员联系部、吸收系部工作人员使系部工作与图书馆工作相配合,最终达到在服务中建设、在建设中服务的工作理念。

另外,老师特别还强调:对于五个专业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则必须在一年之内全面完成,否则就会丧失其建立的初衷。

因此,老师总结说,这种动态的建设、动态的服务是图书馆工作的一个主线。

根据自身特点完善工作

作为职业院校图书馆,相对于普通高校更有着自身的特点,老师认为,本科院校的图书馆更多地关注科研与教学方面的服务工作,这与本科院校工作以基础科研为重点是密切相关的;而对于职业院校图书馆来讲,则需更注重于专业服务。因此,图书馆也只能为专业来服务。换而言之,普通院校与职业院校在图书馆工作方面的区别就在于前者的服务面要比后者更宽泛。

普通院校的学科建设工作则更加系统化、层次上也更加高端;职业院校的特点是更加注重对学生应用、动手能力的培养——更加注重于职业能力。由于高职办学的理念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一体。这也就要求高职院校图书馆工作人员本身要具备相应的素养和能力;在工作内容上则需要更具体、更有针对性和特色性。因此,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在工作的开展中,就确立了前面所提到的“一个中心、三个专题文献库和五个服务平台”的工作内容。

创造条件开展工作

2009的建设规划中,图书馆申请了250多万元的专项用款,其中包含了80万元的数据库建设款、100万元外文图书购置;在硬件建设中,拟申请建设一个读者培训教室。

对于一个只有不足20名工作人员的小馆来讲,每进行一个专项都显得格外繁忙:在前期需要完成调研工作,要清楚地了解每一笔支出的情况;在专项批复下来以后,则必须做到专款专用;对于需要采购设备,在实际操作中只能浮动一下价格,却不可以改变申请的数量;政府对各专项的实施越来越注重绩效考核,因此,申请下来的专项必须要经得起绩效考核和审计。要把这些工作都做好,则需要全馆上下投入很大的精力。

另一方面,随着北京市财政专项的规范化,专项的申请在额度上也有着的限制,不能够太低,这就意味着每个申请的专项都具备了一定的工作强度,为工作人员偏少的图书馆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在克服了以上难题的情况下,老师他们根据自身职业院校的特点,设定相关的工作内容、保持好学校的特色,并努力按要求达到了一定的标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肯定与支持。

快“半步”的秘诀

在总结自身发展的历程时,老师说他只是在行动上比别人快了“半步”,但就是这看上去微不足道的“半步”,使得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的工作思路永远都能够配合上时代发展的节奏。像早在1996年前后,老师自身就开始了计算机的学习,而1997年学校图书馆就建成了第一个光盘阅览室;2003年正式设立了电子阅览室;在1998年积极促成校园网进图书馆,并订购了CNKI期刊数据库(包库),为随后的图书馆电子信息网络化奠定了基础;在2007年,图书馆的存储容量已经接近30T,比其他高职院校图书馆都快“半步”。

这一个个比别人快的“半步”使老师他们一直都走在了大家的前面,之所以能够做到这点,需要的具备开拓性思维、发散性思维。老师对自己的评价是,虽然年龄大些,但接触东西比较杂、思想上还是比较前卫的。事实上,老师考虑问题往往会不拘与眼前的现状,这对于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的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

不断进取的精神

老师从1985年开始即任职于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期间经历了多种岗位的实践,而且他的后续专业也是图书馆,可以说是图书馆工作的权威人士。老师说,他有一个工作理念:要求每年图书馆工作都能够上一个新的台阶。他是主动为自己的工作加码、定目标。他的另一个工作理念则是:扩大图书馆和学校的知名度是原动力;创建一流高职院校图书馆是最终的落脚点。

老师不仅对本校图书馆工作有较高的要求,还积极致力于整个职业院校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推动工作。在交谈中,我们了解到,老师正在为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的整体发展而进行积极运作。

在钦佩老师在工作中不断进取的精神的同时,我们也衷心地祝愿他取得更大的成功!

200961中国教育装备采购网,http://www.caigou.com.cn/newsshow/2009-6-1/52767.shtml


 

创建一流高职院校探讨

 

一流高职院校发展的策略探讨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杜祥培

 


我国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之一就是高等教育在二十年中取得了蓬勃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正在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最有生命力的部分,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特别是国家全面实施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以来,涌现出了一批定位准确、特色鲜明的一流高职院校。这些一流的高职院校在坚持立德树人、服务宗旨、就业导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示范作用。它们已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排头兵,也成为其他高职院校学习的榜样。因此,用一流高职院校的标准谋划高职院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一流高职院校的界定

如何界定一流高职院校,莫衷一是。应该说,一流高职院校只是一个相对概念。目前,国内很多学者的研究还仅仅把它作为一个通用词汇来使用,在研究中存在着明显的模糊化倾向。笔者认为,一流高职院校的界定,从功能定位上来看,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摇篮,是高技术和应用技术研发、承接、转移中心,是先进文化传播的桥梁,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从目标定位上来看,应该表现为追求卓越品质,表现为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一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具有广泛的认可度和美誉度;从社会贡献上来看,应该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在全省乃至全国公认为辐射能力强、示范效果好的高水平高职院校。总之,一流高职院校应该是学校实力、社会贡献和办学声誉的综合体现。

 二、一流高职院校的标准

一流高职院校的主要标准有以下七个方面:

1.先进的办学理念。要举办一流的高职教育,理念是先导。没有先进的理念,就不可能有一流的高职教育。一流的高职教育需要哪些先进的办学理念呢?主要是:办学思路上,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紧紧围绕就业这一目标,真正成为面向人人的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坚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一方面要重视技能培养,另一方面要加强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培养。师资队伍建设上,坚持“双师型”队伍培养。通过强化培养,扩大兼职,增加吸引力,将促使“双师型”教师结构的明显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上,要不断融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实践要素。宁波职院立足宁波“模具之都”的实际,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将企业所要求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职业知识作为学院的主要内容。人才标准上,实施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互融通的双证书制度。比如新疆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在自治区教育厅和劳动经济厅的支持下,在汽车修理、电气自动控制、酒店管理等三个专业实施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直通式”试点,取得良好效果。课程建设上,实施灵活的模块化课程,形成基础课与实践课两个系统。如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构建了“模块化,渐进化”课程模式,就是针对数控机床操作能力和数控加工工艺设计与程序编制能力这两大核心能力。理论课按单元知识进行模块化构造;实践课程按技能要求进行模块化组合,形成工程技术基础模块、机电技术模块、制冷技术模块和专业技术模块。办学模式上,实行校企资源共享的管理平台。推行校企合作,改变学校的办学模式。比如金华职业技术学院重视校内实训基地“生产性”与“教学性”并重,校内建了5万平方米的工业中心,引进了5条企业生产线,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将与知名企业、大企业的密切合作作为专业建设的基本要求,收到很好的成效。培养方式上,注重实习实训。比如深圳职院的“3P一体化”教学法,Principle(原理)Practice(实践)Product(产品)作为一体,贯穿于一门课的“教、学、做”之中。这些先进的办学理念是推动高职院校建设发展的巨大动力。

2.一流的人才培养质量。高等教育机构分为学术性教育机构和应用性教育机构,高职院校就代表了应用性教育机构这种类型。其注重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中心,通过构建理论与实践相融通的教学体系来造就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不是学术型和工程型人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有良好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创新能力。一所一流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不仅在当地是一流的,能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当地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针对性,而且在国内也是一流的,能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和应变性,甚至在国际上也是一流的,能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活动,具有很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宁波职院对5376名毕业生进行抽样调查,有60%的人在企业技术岗位工作;1419人晋升为技术骨干,占总人数的26.4%712人晋升为中层管理人员,占总人数的13.24%466人晋升为单位负责人,占总人数的8.67%;总晋升数2597人,总晋升率48.31%。市场营销专业20022003110名毕业生的平均年薪已超过7万元,艺术设计专业2002届毕业生人均年薪已超过6万,实用英语和日语专业2002届毕业生的平均年薪分别为56286元、67462元。“宁波职院的学生好用、实用、能下车间,又能搞管理,非常符合企业的要求”。一流的人才质量为宁波职院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3.高水平的“双师型”队伍。一流高职院校的教师既是一流的“教师”,又应该是一流的“工程师”“高级技师”,既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具有很高的社会经验和企业、行业经验,还有熟练的操作技能和技术水平。一流的高职院校则要有一流的“双师型”教师,能培养一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这些“双师型”教师  仅来自于教学系统,更多地来自于工厂、企业、行业。只有具有高水平的“双师型”队伍,高职院校才能真正面向社会、面向市场,与企业、行业紧密合作,从而形成学校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上海公安专科学校通过教官制,实现了教师队伍的转型,学校有专职教官123名,兼职教官196名,专任教师64名,教官占全部师资总数的83.4%,已构成名符其实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4.超强的社会服务能力。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是高等院校的三大基本职能。对高职院校来讲,社会服务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加强社会服务能力,一是承担了社会责任和义务,有利于解决教育与经济社会脱节的矛盾;二是在服务过程中了解产业的发展动态,了解行业的更新,明确企业、行业的要求,提高办学质量;三是教师和学生在生产服务中学习,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四是发挥高职院校的资源优势,扩大高职院校的影响。因此,一流的高职院校必须具有超强的社会服务能力,这种能力具体体现在:为企业技术开发和生产服务;面向“三农”,为加快农村改革发展服务;为行业、企业和社会提供培训服务;发挥资源优势,在服务中拓展发展空间。比如贵州交通职院的道路桥梁工程系与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合作,共同完成了“崇遵高速公路”“水黄二级公路”“贵开高等级公路”等多条高等级公路的勘察设计及施工后期服务。该系还承接了“汕昆高速公路”的部分勘察设计任务,累计产值2000万元。江苏农林职院通过“草坪草”种植技术的推广,受益面积达9万多亩,带动2万多农户,年效益近3亿元,辐射全国20多个县(),已被江苏政府确定为农业优势主导产业。该学院研发的“彩色苗木”品种现已推广至全国25个省(市、区),推广面积2万亩,带动农户4000户。效益8000万元。该院荣获“江苏省‘三下乡’活动先进集体”称号。学院用一流的社会服务能力为自己赢得了荣誉,赢得了发展空间。

5.良好的品牌效应和社会声誉。一流的高职院校是高职院校中的佼佼者,具有一流的品牌效应和社会声望。其办学经验的积淀,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在企业和行业中的重要影响,都是其他高职院校不可获及的。一流高职院校的品牌效应和社会声望既能带来一流的生源,吸引一流的教师,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又能为毕业生创造更多更好的机会,为企业创造更多更好的效益,为高职院校赢得更多欢迎和更多尊重,真正促使职业教育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

6.完善的教学条件。一流的教学基本条件是高职院校有效开展教学科研活动的重要条件。教学楼、图书馆、运动场、教学设备要满足教学科研需要,最重要的是要有满足各专业技能培养需要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场所。与企业行业紧密结合,完善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结合新模式;专业实验实训室能模拟生产一线或就业岗位环境,建成综合性、创新型实验实训室,形成了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同时,要有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为学生提供健康安全的生活服务环境。

7.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具有导向功能、凝集功能、激励功能、调适功能。校园文化是指以学校校园为地理环境圈,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学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员工的校园人为主体,在学校教育、学习生活管理过程中的活动方式和活动结果。这种方式和结果以具有校园特色的物质形式和精神形式为其外部表现并影响和制约着校园人的发展。校园文化的最高价值在于促进校园人的发展。校园文化在学校的人才培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一流的高职院校一定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校园文化。这种校园文化的特征是高职特色,核心是乐业、敬业、创业、创新。要通过校园的环境净化、绿化、美化、规范化、教育化创造良好的物质文化;要通过制度的制定,建立规范的制度文化;要通过行为美的提倡,构建良好的行为文化;通过积极、健康、乐观向上、和谐共处精神的弘扬,建立良好的精神文化。做到以良好环境熏陶人,以正确舆论引导人,以正确氛围感染人。这都是一流高职院校必不可少的精神内涵。

三、创建一流高职院校的基本策略

以上从七个方面全面解读了一流高职院校的标准,那么如何建设好一所一流职院呢?其基本策略如下:

1.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教学观念。真正的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但真正如此有规模地发展,应该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高职教育在我国基础薄弱,经验缺乏。在我国高等教育中不占有主导话语权,但它又确确实实是我国高等教育最具活力的部分,也是最有希望的部分。要实现高职教育的发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先导。要从传统的学术性教育、精英教育中解放出来。要脚踏实地,坚持高职教育的职业性、高等性、服务性、创新性,要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明确学校的社会角色定位,以鲜明的办学特色和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到位的服务去赢得社会支持;要以开放的姿态整合社会资源,提升办学内涵,保持可持续发展;要强调工学结合的特色,又要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建设两个体系;要扩展生源和就业渠道,推动办学模式的多元化建设;根据社会需要调整专业设置,有针对性地培养高技能紧缺人才。总之,要有新的教育观念,去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

2.不断探索高职教育的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高职教育最根本的职能是培养人,最重要的工作是教学工作,教学工作是中心,教学改革是核心。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与高等教育中的本科教育、与中职教育、培训工作都有着很大的本质上的区别。因此,要搞好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就是认真探索高职教育的特殊规律,在认清规律的基础上推动高职教育的不断改革。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以专业为龙头,核心是课程建设,关键是师资队伍建设,这三者共同构成学院的核心实力,最终目标是人才培养。一是专业的设置,要建立与地方经济社会紧密联系的专业调整机制,每个专业都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二是课程,要设立科学的课程体系,要按照模块式的原则构建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结构,要以工作过程和岗位要求为导向构建课程的内容;三是教学团队建设,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学校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发挥各自优势,分工协作,形成公共基础课及教学设计主要由专任教师完成、实践课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四是人才培养模式,要根据高职教学的特点、地域特征、专业特征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真正的工学结合;五是教学管理,要建立一套适应高职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管理制度,比如课程考核制度、毕业标准制度、学分制等。透过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提升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3.适应高职教育的需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点。为满足这一特点的需要,建设一支满足教学需要的“双师”型队伍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必由之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双师素质”,二是“双师结构”,即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教育部在新一轮高职院校“工作评估”的指标中已明确要求,既要通过“专业课专任教师强调技能水平提高及增加企业一线工作经历”的要求,强调“双师素质”,又通过“从行业、企业聘请技术能手承担实践技能课程的比例逐步提高”的要求,强调了“双师结构”,这为加快建设具有高职教育特点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进一步明确了方向。重点有三点:其一,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其二,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其三,建立“双师型”结构教师队伍的保障制度。要通过建立高职院校教师资格制度、教师团队建设制度、人事分配制度、职称评审制度来约束“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用一流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出一流的高职学生。

4.积极开展素质教育,确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从上述表述我们可以看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档次的高层次性,培养类型的技能性,毕业生的基层性。这说明,在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中不仅要强调技能,而且也是强调“高层次性”。何为高层次性?主要是指素质的高层次性。它要求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要有与之相应的全面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创新素质、职业道德等等。高职院校的学生,仅仅有技能是远远不够的,技能要与素质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特别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初级阶段,全面提高高职院校的学生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学校要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素质拓展计划,认真落实教书育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设素质教育课程,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一系列措施,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素质培养,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大学生。

5.发挥学校职能,提高服务社会能力。高职院校的特征决定了它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更大的关联性。立足社会,服务社会,实现教育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一流的高职院校必须与社会建立十分紧密的关系,在服务社会中发展自己,提升自己。因此,高职院校必须着力提高服务社会能力。在办学定位上,要立足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要做到“顶天立地”;在专业设置上,要与当地的产业结构保持一定的协调性,为产业发展培养急需的技能型人才;要结合当地经济和社会需要开展技术研究和推广,形成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长效机制;形成满足教育需要的培训中心,为企业和个人提供继续教育的服务;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参与社区建设,融入当地经济社会;积极传播先进文化,成为先进文化的传播中心。总之,高职院校要主动走出“象牙塔”,在与社会经济的深度互动中不断发展壮大。

6.创新管理制度,建立整合资源和提供服务的管理平台。高职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是一种与其他教育不一样的教育类型。因此,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要通过管理制度的创新来解决资源整合和师生的不同需要问题。一是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保证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等需要;二是教师管理制度创新,保证“双师型”队伍的建设和教学的需要;三是资产管理制度创新,实现校企深度合作,建立不同类型的校内外实验实训场所;四是分配制度创新,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五是学生管理制度创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素质,探索工学结合下的学生工作和学生管理新模式;六是人事制度创新,改革高职院校人才聘用标准和方法,适应“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需要。通过制度的创新,建设有高职特色的全新管理模式,建立有利于整合资源和提供服务的管理平台。

7.实施开放办学,提高学校的国际化水平。我国具有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我国也是世界工厂,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教育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由于高等教育和经济的国际化程度不断增加,高职教育也要主动适应这种变化。适应这种变化的主要措施就是实施开放办学,主动提高高职教育的国际化水平。一是要树立国际化的观念。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如同经济全球化一样,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是抵挡不了的,我们必须主动迎接它、适应它、利用它。二是确立教育国际化的培养目标。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努力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有国际意识、国际系统、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三是构建高职教育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四是加强教育国际化的交流。

建设一流的高职院校是历史赋予我国高职院校的使命,也是每所高职院校的价值追求。高职教育是我国最具活力、最具创新的教育,也是最有希望的教育。虽然存在着不少困难,但是,每个高职教育战线的同志都有责任、也有信心为实现这一目标而不懈努力。

(《教育与职业》2010年第3期)


 

高职院校学风建设与内涵建设

 

从学风状况调查数据分析看高职院校内涵建设

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    王涛   陈炳霞   王明娟  任建东   冯刚

    


优良的学风作为一所学校宝贵的育人资源,会随着学校的建设与发展融入学校整体精神之中,并转化成校园中无处不在、潜移默化的学习氛围,对思想和价值观念正在迅速成熟的青年学生影响深远。同时,学风建设也是高职院校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现内涵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不仅可反映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也是衡量学校办学理念、发展后劲的重要指标。

近两年,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教育已经完成规模扩张,开始注重内涵建设。学风建设是高职院校带有普遍性的共同任务,程度不同地影响着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与发展。为此,笔者在校内开展了关于学风状况的问卷调查.获得了大量宝贵的真实数据,整理归纳出学风与内涵建设的几个观点。

调查说明

本次调查所设计的学风状况指标包括与学生学习和成才相关的多个方面,包括学风总体评价、学习态度和动机、学习习惯、学校育人环境、教学管理与教学改革、教师治学态度、对学风建设的意见和建议等。

为了使调查能更全面深刻地反映出真实情况,对被调查对象(即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了随机抽样无记名问卷调查,在全校范围内随机抽取大(08)、大二(07)不同专业班级各10个,发放问卷984份,回收881份,回收率为89.53%

调查数据汇总分析

调查显示,在学习态度方面,当教师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时,31.3%学生试图集中精力与教师思路保持一致,33.2%的学生心不在焉,30.3%的学生悄悄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在上课时间,5.0%的学生经常阅读与本科目无关的书报杂志,64.6%的学生偶尔阅读。被调查者中,52.0%的学生从未迟到、旷课,0.9%的学生经常迟到、旷课。对于逃课的问题,将主要原因归结于缺乏学习动力或厌学的学生占62.7%,归结于不喜欢教师授课方式的学生占11.8%,归结于沉溺于网络的学生占13.0%,另有12.5%的学生没有明确的归因。在07级被调查学生中,明确承认迷恋网络的占到22.9%。关于考试作弊,没有作弊想法的学生07级占38.5%,08级占31.9%,其他学生不排除有作弊的可能或曾经想过作弊。

对于课余时间的安排,31.9%的学生选择看书,27.1%的学生选择上网,22.2%的学生选择自习,12.0%的学生选择逛街,其余41.9%的学生选择约会或回家。对于平均每天课余自学时间,07级学生中选择超过4小时的占l%,选择13小时的占61.7%,选择1小时以内的占28.9%08级学生中选择超过4小时的占1.4%,选择13小时的占59.5%,选择1小时以内的占32.O%。调查显示,在双休日或课余时间主动到图书馆或阅览室的,07级学生中从来不去的占7.7%,有时或偶尔去的占78.3%,经常去的仅占14.O%08级学生中从来不去的占6.9%,有时或偶尔去的占72.7%,经常去的占20.4%。占54.6%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比较刻苦,42%的学生感觉自己学习比较松懈,不刻苦。

当问及对所学专业是否满意时,  79.5%的学生回答满意或基本满意,对专业  不感兴趣的学生07级占2.5%08级占6.3%。在被调查者中,22.7%的学生有明确的短期计划和长远计划,43.2%的学生有长期或短期计划,其他学生则听由学校安排或没有考虑过此问题。针对学习中的困难,88.1%的学生认为问题在自身,其中42.7%的学生认为“自我控制较差,难以形成良好习惯”。

对英语学习意愿方面的调查结果显  ,07级学生中选择努力通过“四级”的  63.2%,争取通过“六级”的占26.4%  08级学生中想努力通过“四级”的占  52.4%,争取通过“六级”的占29.7%。对  计算机考证,11.6%的学生认为获得“双  证书”是学校的要求,否则不会考,53.8%  的学生表示是社会的需求,确实该考,另  34.4%的学生认为是就业面试的需要。在自学考试及“专升本”方面,08级超过60%的学生有此打算,0732.7%的学生有此打算,41.5%的学生确定不考。

在对校园学习氛围满意程度的调查中,07级有43.7%的学生不满意。08级有40.3%的学生不满意。认为学习风气好或差的最主要原因在于自身的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41.6%,认为原因在于校园文化氛围的学生占27.3%,认为原因在于学校管理的学生占17.5%,认为原因在于教师教风的学生占7.8%,认为原因在于其他方面的学生占5.7%

关于学风建设,77.6%的学生认为学风建设应提倡人文素质培养或开展价值观、人生观教育并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引导。另外,分别有18.4%3.6%的学生认为应加强专业技能的训练和教学秩序的规范。对于学习意愿,48.5%的学生认为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意识和主观能动性,选择提升教师综合授课水平的学生占13.3%,要求提高学习配套设施的学生占8.7%。对于学校在学风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40.0%的学生认为没有调动起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28.2%的学生认为缺乏营造个性化学习氛围的尝试,25.0%的学生认为流于形式,6.8%的学生认为教师的作用发挥不足。

关于教学计划安排,0708级学生中认为不合理或不理解的分别占53.9%70.2%。关于课程设置调整,0741.5%的学生希望人文艺术类课程多一些,25.2%的学生希望德育课程多一些;0856.4%的学生希望德育课程多一些。关于教学内容,0708级分别有51.7%60.8%的学生希望实践或实训内容多一些。在授课方式上,0708级分别有48.1%49.6%的学生选择师生互动模式,其次选择讨论式,分别占21.O%16.6%。调查显示,62.2%的学生认为教师的良好师德和人格修养会对自己的价值观念或行为产生影响,52.3%的学生愿意主动与性格开朗、学识渊博的教师交流。

此外,关于学院的整体学风建设方面,相当部分学生还通过补充性文字表述提出了书面意见或建议。

高职院校学风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全部调查汇总数据的分析,高职院校在学风状况上表现出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两大方面。一是学生的主观表现:学习动机不足、学习态度不端正:认知存在偏差、专业意识淡漠;学习情趣旁移、迷恋网络等。二是客观原因表现:教师队伍的教风不足以带动和影响学风;教学改革及职业院校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还不彻底;校园文化建设在学风上的辐射和熏陶作用还没有引起重视或投入不足;学生管理工作队伍能力偏弱。

此外,通过调查表后附的补充性文字调查可以看出,学风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就业形势严峻对学生造成的思想负担等其他社会因素也有一定的影响。笔者对社会因素的影响未做分析。

学风建设与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关系

通过本次调查,除分析得出高职院校在学风方面所表现出的两大问题外,笔者深刻感受到学风建设与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及下一步的内涵建设息息相关,甚至可以说是内涵建设的重中之重,笔者主要得出以下几点推论。

1.从数据和学生的反映看,学风建设已经超出了其自身的范围。实质上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的学风建设已经不单是对学生的简单教育和引导,还需要教学、管理、后勤等校内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共同建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共同营造良好的学风。学风建设事实上已经关系到学生德育工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课堂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园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这些本身也是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的主要内容。

2.从调查结果分析,要想建成优良学风,就要加强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不断探索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大力提升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水平,加大软硬件设施设备的投入等,这些对学风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是对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的要求。

3.学风建设需要大力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和德育的力度,要把学风建设与人文校园建设融为一体,这既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也是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并且是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4.在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端正学习动机方面,学校和从事学生教育管理的人员大有文章可做。虽然高职学生在知识积累和综合素质方面与本科学生相比有差距,但就整体而言,在提升自身素质、积极向上的意愿上表现强烈,是值得鼓励和引导的。这些都使我们看到了职业教育继续发展的希望,也是加强内涵建设的基础和出发点。

对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建议

通过本次调查,尤其是通过将学风建设与内涵建设相比照,笔者感到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之路还很长,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为此,笔者对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应该把学风建设工作作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抓手看待,并应努力通过抓学风提升学校的整体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应通过行政和制度手段保障学风建设的顺利实施,甚至有必要将学风建设中的关键环节与激励或分配机制相结合,把虚化的学风建设变成广大教职工的自觉行动。

2.学风建设的重心不仅仅在学生,更在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因此,在内涵建设工作中,应该把打造一支实力过硬、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锻炼一支团结、睿智、具有战略前瞻眼光和大局意识的领导班子作为工作重心,这对内涵建设的意义之重大不言而喻,同时也是建设良好学风的重要举措。

3.应把内涵建设中的重要节点——教学改革和校园文化建设与学风建设相融合,在内涵建设中时时处处考虑对学风建设工作的内在措施支持与外在氛围营造。

本次调查是针对学风问题实施的,但调查的结果已经远远超出当初的设想,笔者衷心希望调查的结论能够与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工作相协调,为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职业教育研究》2010年第2期)


 

高职院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基于产学结合的高职院校科技创新体系

及其运行机制

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左崇良

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胡刚


200619,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宣布中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中国科技创新的基本指标是,到2020年,经济增长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要从39%提高到60%以上,全社会的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从1.35%提高到2.5%。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就需要高校培养出高质量的各类型创新人才,构建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的新型产学研合作机制。

一、问题的提出

开展科学研究、推进科技创新是现代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2004年,在继国家经贸委推出技术创新工程和中国科学院推出“知识创新工程”之后,教育部也启动科技创新工程,鼓励高等学校的原始性创新。之后的几年,高等学校的科技创新成为国内学者的重要研究内容,研究成果推陈出新。研究内容主要分为几个方面,即高等学校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的关系;科技创新体系及创新平台的搭建;高校科技创新评价;综合研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探讨创新型国家建设与国家创新体系的关系、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战略思路、人才队伍、科技评价、交叉学科、创新基地以及区域发展等方面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的科技创新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但国内学者对于高职院校科技创新的研究尚不充分,主流刊物在这方面的成果很少,已发表的论文多停留在感性认识和经验总结的水平上,其中多半是移植普通高校科技创新的相关理论,缺乏明显的高职特色,缺乏针对高职院校自身的系统深入的探讨和理论概括。实践中人们对于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尚有很大误解,科技创新活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产学研一体化面临着种种困难与挑战。高职院校在参与科技创新和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取得成绩的同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认识误区。在国家大力推进自主创新的今天,仍然有个别高校认为科技创新就是指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把教师参与科研和学生的科技创新服务活动排除在外。(2)科研激励机制不完善,开展科研工作的高校数量逐年增多,但多数院校缺乏专门的科研管理部门,不能有效地引导和激励科技创新,科研课题档次低,成果类型少,科研方向不明确。(3)科技创新平台不足,科技创新大赛吸引了部分高校学生参与,但整体上高校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机会不多,学生创新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4)科技创新服务的偏差。最近几年,高校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开展了较多的科技创新服务,但一些高校对企业过于依赖,忽视了学校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主导地位,实践中科技创新服务出现种种偏差。理论和实践的不足,使得高校深入开展各种科技创新活动受到很大限制,同时也迫使我们进行认真的反思,思考在目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的产学合作如何与科技创新紧密配合?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企业经济效益如何协调?教师的科技创新积极性如何提高?高校的科技创新服务如何健康有序的进行?

二、战略的选择

推进产学研结合是我国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全国科技大会提出了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并以此为突破口,整体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在新的形势和要求下,要着眼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着眼于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着眼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不断创新产学研结合体制机制和模式。同时,要在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前面的区域开展产学研结合试点示范工作,在地方特色产业集群建立产业技术联盟,为全国产学研结合工作提供经验借鉴。科技部李学勇书记指出省部产学研结合不断完善组织、服务、政策和投入体系,一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体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和提升产  业竞争力的战略需求;二是要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三是要努力营造有利于产学研结合的政策环境:四是要坚持以知识产权为导向,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形成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五是政府部门要积极发挥引导和组织协调作用。

高校的科技创新体系构建客观上要求高校在为社会提供科技创新服务的同时,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企业效益的提高和地方经济发展。200919日,广东省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启动高职高专科研专项计划,指导高职院校走产学研结合、科技创新的发展道路,引导高职高专院校开展应用性研究和技术服务。与会者从当前高职院校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的种种问题入手,剖析各种制约因素,基于产学合作深入发展的需要,探讨如何构建高职院校科技创新体系及其运行机制,从而探索出一条高职院校的产学研结合和科技创新的道路。

三、高职院校科技创新的关键问题

科技创新包括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两个层次与环节,普通高校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而技术创新需要不同层次的技术人才去实现,高职院校在推动技术创新实现产业升级中的作用不容忽视。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标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方法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既是高职院校的职责,又是新时期社会的呼唤和时代的要求。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历史较短,科技创新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有关理论尚很不完备,高职院校科技创新的条件、对象、方式、路径,与普通高校、企业的科技创新存在差异,高职院校科技创新体系及其运行机制需要进行深入探讨。当前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1)厘清高职院校科技创新的概念、地位与作用,高职科技创新既对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教育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对地方经济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构建科技创新体系,从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科研管理、技术联盟等方面探讨如何构建高职院校科技创新体系的途径和方法。(3)完善科技创新运行机制,高职院校应加大科研投入,提高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主要突出应用技术研究,保证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同时加强学生的科技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4)创新产学研结合的模式,高职院校要牢固树立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技术服务的思想,努力走特色发展之路,充分发挥其人才智力资源优势,多渠道、多形式地与企业合作,通过合作来提升双方的竞争力,在产学研结合的进程中,以科技成果及推广为中介,创新产学研结合的模式。

四、高职院校科技创新的目标体系

高职院校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与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紧密结合,形成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的产学研一体化的有效机制。高职院校科技创新体系是地方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基础,教师学生要积极参与中小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创新,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成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支撑。高职院校的教师参与科研,学校设置专门科研机构是解决高职教育“高”字问题的唯一途径。科技创新是高职学校发展和上层次、上水平的决定性因素之一,高职院校必须构建起科技创新平台,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科技创新水平。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科技创新活动存在诸多不足,制约高职院校科技创新既有环境因素,又有内部因素,高职院校科技创新活动与普通高校、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相同与不同之处,高职院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内涵、作用及组成尚需进一步探讨,构建基于产学结合的高职院校科技创新体系及其运行机制的途径和方法需要进一步摸索,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要真正实现“建立以企业为龙头、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前提、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自身优势,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最终目标。目标体系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完善区域创新体系。(2)推动产业优化升级。(3)为企业聚集和培养了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4)进一步提升高校办学水平,拓宽了毕业生就业渠道。相关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高职院校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证研究;高职院校科技创新的路径依赖和范式转换;产学研一体化与高职院校的科技创新教育;高职院校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实践;高职院校科技创新的运行机制研究。

五、高职院校科技创新的技术路线

周济同志强调,高校科技创新要坚持顶天立地创一流。“顶天”,就是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与科学技术前沿,解决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重大科技问题。“立地”,就是要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战场,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大量科技问题,把高水平的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高校要通过产学研结合进一步带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走出一条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之路。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产学研结合列入学校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议题,校长、书记要亲自抓。要不断创新高校参与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模式,科学定位,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立足地方需求,明确服务面向。要进一步完善高校参与产学研结合的体制机制,努力在合作的数量、规模、层次等方面实现重大转变,争取大项目、形成大团队、构筑大平台,建立官产学研的战略合作关系。要进一步完善和创新高等教育的政策导向机制,充分调动高校广大教师、科研工作者投身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

高职院校科技创新涉及高职院校教师学生科研人员及相关企业、地方政府等诸多方面,需要运用经济、社会学科和教育、管理学科等多方面知识,其社会经济效益难以精确量化。我们积极争取各级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研发机构和大学等相关部门的认同和参与,在区域经济中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并对整个广东省高职院校的科技创新起到带动和提升作用,有效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又是一类实践性很强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严格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合作与共同发展的指导原则,运用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范式,通过“实地调查资料分析改革试验理论概括”四个环节,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充分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组织管理,力求使高职院校科技创新的战略部署具备“前瞻性、科学性、关键性、创新性、可操作性”。

六、高职院校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

高校的科技创新体系及其运行机制的构建是创建国家和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战略需要,又是增强高校服务社会和深度产学合作的迫切需要,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一个主题。立足自主创新,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创新型广东是现时期广东省努力推进的重要目标。3年来,广东省联手科技部、教育部推出的“省部产学研”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合作层次不断提高,合作成效不断显现。据统计,参与省部产学研合作的重点高校76所,入粤参与研发和成果转化的省外高校专教授3800多名,参与产学研合作的广东企业6000多家,合作项目上万个,共建省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64个,投入专项资金6亿元,带动地方财政投入28亿元,引导社会投入405亿元,实现总产值累计40883亿元。

普通高校在构建广东现代产业体系中担当重要角色,高职院校在促进科技创新的作用也不断增强。高职院校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人才,教师学生积极参与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和创新并为其提供科技服务和支持,支援地方经济建设,逐渐成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一支新兴力量。我们通过访问和发送问卷的方式对广东省高职院校科技创新活动进行抽样调查,收集第一手资料,认真分析广东省高职院校科技创新的现状,深入剖析制约高职院校科技创新的内外因素,探索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要素优化整合的路径,建立高职院校科技创新体系及其运行机制的整体设计框架。广东作为我国产学研结合的先行示范区,联合推动省部产学研结合,探索产学研结合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广东的新模式,目前已形成四种合作模式:(1)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战略联盟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高校为主要技术支撑,本着强联合、优势互补、互惠共赢、长期合作、共同发展原则开展合作。(2)建立联合创新平台。高校与广东地方政府、企业联合建立了20多家研究院、研发基地、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分支机构等技术创新平台。(3)推动高校与专业镇对接。广泛发动高校与广东200多个专业镇进行对接,开辟了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新领域,提升了专业镇特色产业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4)建设省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省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分为省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市、区、研发基地和产业化基地3类,目前已启动建设45个示范基地,发挥了较好的经验探索和示范带动作用。

(《教育与职业》2010年第3期)

 


高职院校企合作探讨

 

制度层面推进校企合作的思考与实践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执行院长   苏志刚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君庆

 


目前,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已经从过去的观念更新,推进到了专业层面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并在全国层面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培养模式。《必由之路——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指南》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理论概括,推介了9种合作教育模式与对应的案例,如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实训科研就业”模式、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结合地方经济全面合作”模式、北京联合大学“企业为主”模式、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订单式”模式、云南机电高专“双定生”模式、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倒实习”模式等。

虽然我国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但在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政府对校企合作宏观层面的提倡多,政策层面的推进少;还没有建立稳固的校企合作双赢机制,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还不够高;学校缺乏在制度层面推进校企合作的顶层设计等。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学校通过制度设计,从制度层面推进校企合作是提升校企合作水平,建立双赢合作机制的重要举措。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在校企合作的实践中认识到,只有不断通过制度创新,才能建立互惠共赢的校企合作新机制,才能把校企合作不断推向深入。

制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实施细则

2008年,宁波市政府制定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20093月正式实施。政府的政策支持调动了企业和学校合作办学的积极性,为互惠共赢机制的形成提供了保障。如《条例》第十八条规定,市和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在本级财政性教育经费中安排专项经费,已开征职教统筹经费的地区应从职教统筹经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的经费并鼓励多渠道筹措经费,设立校企合作发展专项资金。校企合作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补助设立在职业院校、企业内的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资助经竞标立项实施并达到评估要求的校企合作项目;补助职业院校为学生在实习期间统一办理意外伤害保险等相关保险的费用;奖励在校企合作中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等。第十九条规定,与职业院校签订3年以上期限合作协议的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并支付给学生实习期间的报酬,可按相关规定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为了进一步落实《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学院制定了实施细则。实施细则第五条规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院各部门和各系(分院)应根据分工和职责,主动与企业在学生实习、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订单式教育与就业推荐、师资交流与培训、技术开发、教学评估、职业培训与继续教育等方面开展合作。学院要成为合作企业的培训中心、研发中心;企业成为学院的实习实训基地、工程中心、教师实践基地。每个专业至少拥有3家—5家紧密型合作企业。紧密型合作企业是指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指导、学生就业安排等项工作并在行业中拥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实施细则第十三条规定:学院设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专项资金。专项资金来源一是学院原来设立的校企合作奖励基金,二是各部门上交学校的创收收入,三是5%的学费,四是各级政府拨给学院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专项资金等。实施细则对校企合作专项资金的用途作了规定,一是资助各系(分院)聘请的兼职教师课时费用;二是资助各系(分院)和企业联合设立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合作建设实验室或科技研发中心等校企合作项目;三是资助学生在实习期间统一办理的“实习保险”;四是对企业集中接纳学生实习发生的管理费用给予适当资助;五是对各系(分院)、专业团体和教师参与企业技术改造、产品研发、科技攻关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给予资助或奖励;六是奖励、表彰在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等。实施细则对推进学院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2002年,学院成立了产学研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产学合作办公室。2006年,学院设立了产学合作奖励基金,制定了产学研基金管理办法、产学研奖励办法等规章制度,奖励在校企合作中作出重要贡献的企业家和学校教师。北仑区政府向学院产学研合作奖励基金投入100万元,各二级学院和职能处室每年为产学研奖励基金筹资l万元。目前,基金总额已达到300多万元。从2006年开始,产学合作奖励基金每年发放一次,共奖励了47位企业人员和学院教师。产学合作基金的发放,提高了企业家的荣誉感,推动了学院产学合作的发展。

改革人事与分配制度,校企共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一是出台了系列文件规定,通过制度跟进推动“双师”队伍建设。学院制定并出台了《关于加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在密切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建立起一支专任教师与来自行业企业第一线的兼职教师相结合,素质优良、相对稳定、结构合理、团结协作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适应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的需要,形成基础课程主要由专任教师完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有效地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要求各专业主动依托学校企合作平台,采取有效办法保证企业兼职教师的来源、数量和质量;专任教师保证每两年累计有两个月以上的企业实践,注重积累企业工作经历。

学院制定了《兼职教师管理办法》,明确了兼职教师的聘用资格和条件、聘用程序、管理责任等,发挥企业和兼职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实效。为强化兼职教师报酬比例和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的课时比例,学院规定,各二级学院30%的实践课程课时津贴要用于兼职教师。目前,学院企业兼职教师达320人,重点建设专业的专兼职教师比例达到了1l;企业技术人员与学院教师共同编写校本教材111本,其中出版23本;与企业共建国家、省级精品课程12门。

学院还修订了《教职工进修(培训)管理办法》,鼓励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例如,在寒暑假,下企业的教师可享受每月1000元的工作补贴;自费进修获得人事劳动部门专业技术中高级资格证书的(非本人职称系列),学校给予一次性500元—1000元奖励;下企业实践的教师经考核合格并完成工作任务的,视工作时间、工作难度及成果给予l000元—5000元奖励,等等。

二是深化院系两级分配制度改革,鼓励教工专业化发展,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配合学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工作需要,学院出台了《教工专业化发展和激励方案》,设立教书育人贡献奖、教学改革贡献奖、管理(服务)贡献奖、科技服务贡献奖、产学合作贡献奖等,奖励在教学、科研、产学研合作、学生工作、管理工作等方面作出较大贡献的教职工。

三是继续推进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及测评工作。全院通过能力培训及测评的教师总数超过了90%。学院着力巩固与发展培训与测评的成果,一方面组织教师开办课程改革高级研修班和青年骨干研修班,按照职业教育教学要求高标准进行课程设计,组织和带动课程组的课程教学改革,力争使本人执教的课程成为学院对外课程改革交流的“示范课程”;另一方面组织学院和分院的评委和督导员深入课堂,检查课程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在教学中的实施情况,督促教师实施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模式,加强研究和总结,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效果。

通过能力培训与测评活动,教师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中心,依据职业岗位活动设计好教学项目。学生有明确的能力实训任务,在教师主导下进行能力训练。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把求知、学技,教学、做事融合在一起,提高了人才培养水平。

学校主导建立互惠双赢的生产性实践教学平台

以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学校主导,通过引厂入校、引设备入校和企业提供场地等方式,建设了集教学、实习、实训和生产于一体的生产性实践教学平台。

引厂入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引进康鑫机械有限公司的设备和技术人员,建设了模具制造实践教学平台,实现了工厂与学校、车间与课堂、学生与员工、师傅与教师之间的相互融合,将消耗型的实训转变为生产型实训。学生分批分组到企业轮训,由企业教师和学校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其中企业教师主要负责现场教学,学校教师主要负责学生管理、教学文件制定和课程开发。双方共同制定和实施学生的实训项目。学生既学到了专业核心技能,又能够在真实的生产实践中得到锻炼,提高了职业素质。

引设备入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与宁波华祐微电脑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现代电子产品生产工艺实训基地,建立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的波峰焊流水生产线、SMT自动贴片生产线和手工贴片生产线。专业负责人和企业经理分别担任基地的正副主任,两周一次定期协商,派专职联络员,每天配备一位专业教师进行现场教学与管理。合作企业只配备少量负责产品生产和质量控制的技术主管,所有生产线的员工都由实训学生承担,对学生实行准员工化的管理。学生各岗位轮换的评分加起来所得的总分,直接与其进行生产性实训的每月工作奖励挂钩。

企业提供场地和岗位。针对部分专业在校内难以进行生产性实训的困难,物流管理专业与迅达仓储运输有限公司相互提供场地,共同投入,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一是由学院提供场地,迅达公司提供叉车、箱柜等设施和设备,在校内建立综合物流实训中心;二是由迅达提供生产场地,学院出资建立多媒体机房等现场教室,共建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和企业员工培训基地。迅达公司提供占地50亩的堆场,全年提供轮训岗位。轮训内容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专业教师与企业指导教师共同完成教学和管理任务。目前已有5220学生到迅达公司实训基地轮训。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与世纪华丰集团共同实施“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按照“把教室建在工地上,学生在真正的工地建真正的楼”的理念,企业在“紫郡实习基地”建造了实习学生宿舍、食堂和教室。企业专家、技术能手与学院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现场实习,边做边学。学生的专业技能、施工技术及管理能力迅速提高。

学校主导建设的生产性实践教学平台给学生创设了真实的生产性学习环境,实现了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节省了学院办学成本,节约了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了教学质量,扩大了企业生产能力,实现了校企互惠双赢。

改革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实行校企共同评价

学院创新实习实训考核评价方法,实行校企共同评价。

一是校企共同考核。请企业、行业人员制定实验、实习实训、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的质量评价标准,将实践技能考核与岗位实践能力要求有机结合,对学生的各类实习实训,注重以操作能力、生产组织与管理能力等作为评定的依据,校企共同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进行考核。如机电一体化专业赋予合作企业实践教学的管理权和考核权。专业教师与海天集团的兼职教师共同拟定核心课程的考试标准和考试细则,开发考试题库,实施教考分离。校内考核有企业人员参与,企业考核有专任教师参与,对达到行业标准的学生颁发证书,解决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要求与企业用人要求的适应问题。

二是以证代考。学生在专业核心课程学习结束后,参加与该课程密切相关的职业技能考核,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作为该专业课程考核的标准。从2004年开始,学院模具设计专业实施“以证代考”,将“双证书”教育纳入教学计划,2005届、2006届学生100%获得了CAD中级证书、中级数控车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三是依据岗位应用能力考核。如电子应用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依据学生岗位应用能力进行考核,学生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实习期间,考核内容分实习生活规范、专业技能掌握、岗位测试成绩、实习工作态度4部分分别进行。

实践证明,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需要制度保障,只有突破旧的管理制度,建立起新的符合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校企合作管理制度,才能把校企合作不断推向深入,才能真正建立具有高职学校特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提升校企合作的品质和人才培养质量。

(《北京教育》高教版2010年第2期)


 

山东商职院集成校企双方优势

共同培育优秀人才

中国教育报记者   张兴华  储召生

  


凌沛学的名片上有三种身份,集中体现了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山东福瑞达医药集团董事长、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学院院长和山东省药学科学院院长。正是这种产学研的深度合作,使得山东商职院生物工程学院的学生“未出学校门,已知企业事”,深受医药企业的欢迎。

这只是山东商职院创新校企合作方式的缩影。学院党委书记马广水说,近几年该校精心实施“名校名企育优生”战略,创新校企合作新模式,集成校企双方优势,共同培育优秀人才。

搭建新平台:

建国家级研究中心,和名企联姻

2005年,山东商职院建起了食品冷链工程技术中心实验室,2008年经科技部正式批准,成立国家农产品现代物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目前已成为我国物流领域和涉农服务业第一个国家工程中心。

该中心副主任、商职院教授王国利说:“中心是学院依托山东省商业集团总公司组建的,旨在以该中心为平台,扎实推进产学研合作,吸引最先进的企业参与进来,使学校在产学研的过程中和名企联姻。”

该中心围绕“建成面向行业的农产品现代物流工程技术的研发、示范、推广和复合型人才培养基地”这一总体目标,以果蔬、畜禽、水产三大品类为重点研究对象,以冷链技术、物流信息技术和食品安全技术集成为支撑,针对易腐、易污生鲜农产品物流在生产、加工、贮运、销量各环节存在的问题,进行工程技术研发,从而减少农产品物流损耗,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农产品品质,保证食品安全,实现农产品的精准物流和放心消费。

一位科研人员向记者详细介绍了该中心联合企业开发研制的大型循环制冷设备。过去夏季轮船出海捕捞海产品都是带冰制冷,这种办法消耗大,成本高,而且很不环保。他们研制的循环制冷设备,其原理是利用轮船自身排出的热量,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制作成冰块,既经济又环保。

为提升该中心科研力量和服务能力,学院一方面从市场营销、软件技术、食品生物技术和制冷与空调等专业抽调骨干教师,另一方面从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引进专家。同时,该中心与中科院、中国农大、IBM、英格索兰等院所、高校和企业结成了紧密的外部产学研联合体,实施基地对接、平台对接和成果对接三大对接工程,形成了长期合作的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平台。

该中心的科研力量和科技成果吸引了众多企业加盟,校企双方在深度合作的过程中,增进了了解,实现了双赢。目前,该校利用国家中心这一平台已与260家国内著名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办学关系。

创建新模式:

建“二级学院”,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同步

“目前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最大问题,是教师并不掌握行业的最新动态。在一些新兴行业,往往是教材刚编出来就落后于企业实际了。”学院副院长丁小丽说。

山东商职院的解决方案是,与知名企业共建二级学院。目前,该院以“共建、共管、共享”为原则,以专业为依托,先后和山东福瑞达集团、银座商城、烟台冰轮集团、银座汽贸公司、山东省金盾消防公司等合作成立了生物工程学院、银座汽车学院、冰轮工程学院、消防安保学院等7个二级学院,形成了学校与企业高度认可的“七共合作”模式:即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构课程体系、共建教学团队、合建实训基地、共同教育管理学生、共同开展就业服务指导、共享技术与产品研发等合作内容。

“这种独特的办学模式,实现了学生培养规格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学院院长助理、教务处长俊忠说,这种培养方式,还将企业管理制度和文化建设引入学校的日常教育管理和文化建设中来,使学生及早进入独具特色的“准职业环境”,更早更快地具备岗位素质,适应企业岗位需求,从而使学生赢在了工作后的起跑线上。

在校企合作中,学校引入企业职工培训内容和考核标准,聘请企业员工来校讲学。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双方还参照企业职工培训计划,共同制定学生实习年度培训计划,实现了从学生到员工的“零过渡”。马广水书记对此作了形象描述:“学生在学校环境里时,我们往往说一千道一万,他们也听不进去,但在企业环境里顶上几周岗,立即就明白了。”

正是因为赢在了第一步,山东商职院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很快成为企业的骨干力量。山东银座商城股份有限公司前人力资源部部长杨绪强说:“我们公司领导班子成员55%来自于山东商职院,部长一级超过100多人。我们深深体会到,与该院联合办学提升了整个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拓展新途径:

开展国际校企合作,培养服务外包人才

2006年开始,山东商职院把眼光瞄向了国际市场,先后与OracleCISCO、联想等世界知名企业合作,共同培养了一支具备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教学团队,培养了大批国际规格毕业生。

山东商职学院信息管理专业于2006年同世界上最大的企业软件公司——Oracle公司达成“甲骨文学院”项目合作协议。该项目采用双语教学,并含有就业指导和职业训练的内容。“甲骨文学院”课程全部在网络教室进行,Oracle公司免费为学校提供Think.com网络学习平台。学生通过学习,可参加OracleOCA认证考试,获得OCA权威认证。

该院还积极与国际知名企业合作,探索“学校+知名企业+国外优秀教育资源”的能力培养模式和多证制认证体系,实现了专业教育与高新技术的无缝对接。学院从2004年开始引进北大青鸟ACCP课程体系,建立“ACCP软件工程师(双证)班”,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还能获得北大青鸟APTECH的国际认证证书和OSTA职业技能鉴定证书。

该院信息技术学院院长徐红介绍说,近几年,学院投资500多万元重点建设服务外包实验、实训、实习条件,新建或改建了软件外包实验室,联想教学做一体化实验室、欧美服务外包实验室等12个服务外包实验室,实验室建设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在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过程中,山东商职院注重产学合作,强化实践实训,初步形成了“实用化、国际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特色。学校已累计为山东省和济南市的服务外包企业输送了1000多名合格毕业生。学校连续4年荣获齐鲁软件园“校企人才对接工程优秀院校”称号,2009年被批准为“山东省服务外包人才实训基地”。  

专家观点

高职要体现职教和高教办学规律

北京师范大学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和震: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搭建新平台、创建新模式、拓展新途径,探索出集成校企优势、集成产学研优势和集成国际职教资源,共育优秀技能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道路,具有积极的示范效应。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创新校企合作方式的成功,体现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规律”和“知识的传播、研究与应用相结合是高等学校办学规律”,是对单独的学校职业教育制度或者学徒制度能够动员的教学资源与教学手段不足的有效弥补,是具有我国特色、符合国情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又一表现形式。

 2010324《中国教育报》)


 

新疆农职院改革创新

探索多种模式校企合作纪实

中国教育报记者   蒋夫尔

  


在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采访的两天内,记者碰到好几次这样的事:有的是企业找到学院谈人才培养,有的是学院找来企业谈下一步合作。企业的人说:“我们把学院当成企业自己的学院。”学校的人则说:“我们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实践教学和实训基地。”

如今,新疆农职院和很多企业组成了“校企合作共同体”,企业承担着培养人才的功能,学院参与到企业生产过程中,教学与生产融为一体,在生产中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中完成生产任务。学院与企业间的合作红红火火。

政府主导搭建平台

“没有政府主导,就不存在有机制保障的校企合作。”这是新疆农职院院长王毅的观点。

为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结构调整布局的能力,从2006起,新疆先后成立了第一、第二、第三和石油石化4个产业职教园区。其中“新疆第一产业职教园区”以新疆农职院为龙头单位,由农业职业类学校、农业类企业、科研院所和有关乡镇共37家组成理事会。这样,在自治区政府的主导下,政府、学校、企业首次被“捆绑”在一起,政府不再是校企合作的“局外人”。

自治区在“十一五”规划中,确定在南疆环塔里木地区建立1200万亩特色林果业。在政府主导下,2008年新疆农职院联合当地职业院校、林果企业、林果业主管部门等,在特色林果业核心区——阿克苏地区成立了新疆特色林果业示范培训中心,搭建了服务环塔里木盆地1200万亩特色林果业发展的大平台。

2008年,随着畜牧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在政府主导下,新疆农职院又在阿勒泰地区和伊犁州成立了新疆草原畜牧业示范培训中心,为畜牧业提供服务。之后,学院根据自治区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又在新疆不同地区成立了两个培训中心和三个服务基地,形成了“四大示范培训中心,六大培训基地”的校企合作网络,使办学和服务实现了对新疆农、林、牧等大农业的全覆盖。

政府出台项目、设立专项资金,学校参与到项目中来,利用企业资源培养人才,而企业获得了项目支持和技术服务,学校和企业的手越拉越紧。王毅说:“政府这只无形的手,推动校企合作步步向纵深发展。”

号准企业需求的脉

早在2002年,学院党委书记李玉鸿得知,昌吉回族自治州因人才不足导致全州畜牧产业结构调整无法开展。于是,学院主动找到昌吉州政府,表示愿意帮助解决人才短缺的困难。

新疆农职院提出“百千万畜牧人才”计划,打算用5年时间,为昌吉州培养百名掌握高级畜牧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创新精神、懂经营会管理的高级人才;培养千名熟练掌握畜牧业技术和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培训万名畜牧从业人员。

昌吉州政府主动牵头,号召州畜牧局及11家畜牧业龙头企业共同成立了理事会,构建了一个由政府牵头、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院实施,多方受益、互惠多赢的平台,即“校企合作共同体”。

经过5年努力,“百千万畜牧人才”计划全部实现。昌吉州畜牧局负责人说:“正是有了这批畜牧人才作为支撑,我们做大做强畜牧产业才有保障,同时,我们还从学院获得了技术支持。”

“百千万畜牧人才”计划实施结束后,“校企合作共同体”并没有因此解散,而是向纵深发展。根据牛、羊、猪、鸡养殖,动物防疫、动物医学、宠物保健等9大专业方向,又成立了9个分理事会,确保了每个专业背后都有一个企业群来支撑。这些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材编写,顶岗实习计划的实施、兼职教师的选聘等工作,办学所涉及的每个环节都有企业参与。

新疆泰昆集团董事长梁建疆说:“我们十分乐于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是因为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了我们企业的要求。”

把学院建在企业里

为了服务自治区林果业产业布局,2007年,新疆农职院牵头,联合当地职业学校和企业在阿克苏地区联合成立了新疆特色林果业示范培训中心。学院主动服务当地果农,选择了示范果园进行增产试验。学生的课堂从此搬到果园,学院跟随生产季节调整教学计划,一边开展技术服务,一边开展教学。

一年后,低产园增产明显,高产园产量较前一年更上台阶,果农得到了实惠,增加了收入,学生学到了过硬的实践技能。在此上课的农职院学生被当地果农和企业当成技术员,一下子成了“香饽饽”。

就是这样一群在果园里上课的学生被当地企业——新疆天海绿洲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志民看中了。李志民的公司在南疆地区拥有20多个林果生产基地,最大红枣生产基地超过4000亩,急需大量的林果生产方面的技能人才。

2009年,李志民主动找到学院,希望在企业里建起属于自己的“学院”,以便就地培养自己所需的人才。学院把李志民的这个愿望看成是校企深层合作的机会,便爽快答应了,决定由该公司和学院共同办学,在企业里成立“天海学院”,进行“订单招生”。

日前,由李志民公司投资700万元的教学大楼已经在公司所在地落成,秋季将迎来首批“订单”学生。李志民兴奋地说:“今后在自己的企业里就可以培养技能人才,不用再担心招不到合适的员工了。”

除了与李志民这样的企业开展校企深度合作,新疆农职院还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企业需求把各种冠名“学院”建到企业里,开办冠名班,类似“工学融合、在企业中办学”的“金牛班”人才培养模式,“工学交替、‘一轮半’实践”的“新实班”人才培养模式,在企业办学的“二周期、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等,在学院比比皆是,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实现了一个学生面对一个企业的目标。学生顶岗实习一结束就有岗位。连续6年,新疆农职院的毕业生就业率均超过98%,位居新疆高校首位。

专家观点

主动服务企业破解合作瓶颈

上海市教科院副院长马树超

新疆农职院面向“三农”开展的校企合作很有示范意义,其主动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做法值得肯定和借鉴。

校企合作少不了政府这只手来推动,但仅靠政府是远远不够的。职业院校应多思考,多研究,多创新,寻找校企合作紧密联系的突破口。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主动为企业做好服务工作。其实,主动服务能够让企业看到校企合作的好处,不仅仅是培养人才,在技术创新、技术服务等方面都能从职业院校那里得到好处。一旦建立起紧密的服务关系,形成良性互动,企业对职业院校就会有依赖感,自然愿意坚持校企合作。

 2010325《中国教育报》)

 

高职院校产学研服一体化探讨

 

产学研服一体化:

职业院校产学研的独特定位和逆向设计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副院长   杜保德

  


“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目前教育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温家宝总理2009年教师节前夕在北京第35中学听课后的讲话,同样指出了职业教育的尴尬境地。目前,我国正处在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和信息化社会转变的“双重转型”时期,2008年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一些产业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也给面向产业一线培养人才的职业教育带来了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学校教育如何加强与社会的紧密联系,走产学研合作道路,其意义十分重大。

下面笔者就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用服务之“桨”划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之“船”,加强产学研合作的实践创新和理论思考,与同行进行交流。

产学研服一体化的独特定位

以产学研服一体化带动学院的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师资转型,培养与实践“零距离”的高素质人才,是学院试图从高等职业教育的困惑中摆脱出来并走出自己独特之路的思路。高等职业教育长期存在3大困惑:一是认识不到位,长期以来只是把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层次而不是一种类型来看,导致了办学定位、专业建设、师资培养、人才培养等各方面的的混乱。二是“回归”不变向,目标迷茫、分散。职业教育要回归社会,满足产业发展、行业发展的需要,但现在很多高职院校只是表面上的回归,思考问题依然是仅仅站在学院的角度,如“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职教集团”等做法,仍然是更多地考虑学校的利益,造成了办学目标的混乱与模糊。三是评价标准混乱。一味用在校生的人数、论文数量、建筑面积等数据来评价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没有把职业教育的服务性即对社会的贡献作为重要评价指标。

根据实际情况,学院通过产学研服一体化,坚持“三个着重”,确立了学院发展的独特定位:

1.在产学研结合的契合点上,着重进行应用性研究与技术推广工作

国家创新体系中包括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高校和国家级科研机构承担了科研的上游、中游的任务。在农业基础研究领域的代表有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而作为农业高职学院则处于国家创新体系的终端和下游,主要面向农业一线岗位,直接参与农业生产过程,因此在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性研究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

2.在产学研结合的培养目标上,着重培养应用型、职业型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学校必须与社会对接,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方式,解决“所学”与“所用”的矛盾,实现高职教育任务。学院前身是北京市农业学校和北京农业管理干部学院,为京郊培养了大批乡镇干部和技术人员,原以培养学历型人才为主。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农村、农民对教育有了更高要求,我们只有投身服务三农,才能赶上形势的变化。

3.在产学研结合的过程中,着重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专业建设

通过产学研合作,解决教师课堂教学与生产实际脱节的矛盾。学院对产学研的定位,是基于对职业教育的独特性、学院发展的阶段性和行业性的深刻认识和把握,其宗旨是通过产学研合作,构建以人才培养为主线、科研为支撑、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三农服务为抓手的“四位一体”的学院发展机制。

产学研服一体化的创新与实践  

近几年来,我们以服务理念和具体行动的创新,引导、推动学院综合发展,进行了实实在在的探索,取得了社会服务有声誉、科研转型有新路、师资培养有平台、实践教学有突破、制度管理有改进的初步实效。

1.发展理念创新——回归、用情、服务

确立了“在服务中办学,在办学中服务,办学与服务社会双赢”的核心价值理念。把学院发展的价值、目标和行为从以学院自我发展为中心转向以社会区域发展为中心。

倡导“有机科研”。反对脱离实际需求、闭门造车、自我服务、为科研而科研的“无机科研”,引导开展立足区域发展特色、立足职教发展特征、立足学院发展阶段实际、立足专业教师队伍现状的,有实践需求、有应用价值、有服务实效的“有机科研”。

倡导“真服务”。反对“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服务为价值导向的“假服务”,提倡以学院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为目标导向,真心服务三农、真情提供帮助、真能解决问题。

2.工作格局创新——开放、互动、合作

坚持“院政互动”。工作的目标选择围绕政府关注的重点、难点和热点展开,寻求政府对学院工作的政策、项目、资金扶持。近年来,学院每年争取到的政府有关部门的服务、培训项目30多个,获得的资金支持近600万元。

开展“院院合作”。立足学院在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过程中存在的人才、技术、设施、信息等优势和不足,开展对口合作,力求优势互补,提升学院的发展能力和服务能力。学院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农科院、北京农学院等开展了科研、人才、服务合作。

实施“院地共建”。连续3年,每年选择20名专业骨干,自筹经费30多万元送他们到乡镇担任科技副乡()长,把学院内外相关资源聚焦到50多个村、企、场、户等服务点上,力争取得服务实效。组织开展了对口支援项目,与安徽省金寨县、山西省左权县两个革命老区和河北省尚义县、新疆自治区的一些地方政府进行合作,举办了892人次的地方干部进京培训。

开展“三专合一”集约服务。倡导务实、扎实、持续的服务作风,综合开展专家调研咨询、专业技术推广、专题培训带动的贴心服务。

3.组织机制创新——联动、有序、集成

成立三农服务中心,建立产学研合作和服务工作的组织平台和协作机制,负责学院服务工作的整体策划、内外合作、管理、协调、督察、相关政策、办法的研究制定。三农服务有年度行动计划、重点服务折子工程,年初有部署、年中有检查、年底有总结。

以项目为载体,组建项目团队。推动从“我”向“我们”、从“小我”向“大我”的观念转变,促进以项目内容为导向的跨系部、跨专业及院内外的合作。

设立专业服务工作室,引导专业教师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重点,把双师型队伍建设与教师的实践锻炼、开展服务结合起来。先后设立了新农村规划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畜牧兽医新技术推广、农产品营销、培训咨询策划、法律咨询服务6个专业服务工作室。下一步将推动工作室向更专门化的方向拓展,建立奶牛工作室、生态养殖工作室、果树工作室、农产品市场营销工作室等。

4.服务模式创新——实效、特色、长效

“滴灌式”服务模式。解决以往的服务工作靠行政推动、“大拨轰”、形式化、表面化的问题。注重服务对象的针对性、内容的实用性、目标的实效性。形成“政府——院校——三农服务中心——骨干挂职服务——大学生村官、科技协调员——农企、农户、农场”的服务网络和通道,把技术和服务送到需求点上。

“孵化式”服务模式。依托学院的人才、专利技术、校办产业等基础和优势,规模化地推广、应用成熟的实用技术、管理经验等。比如,学院农业发展中心提供从雏鸡、饲料、管理、培训、技术服务等一条龙的“套餐服务”,召开全国性的商品代养殖技术交流大会和父母代养殖技术大会,集中培训农民l500多人次,上门服务养殖户4万余户,发放养殖技术手册12万余份。配合专业教师在实践基地完成7项相关科研课题。中心下属的鸡场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为社会、教学、科研提供服务,覆盖北京、山东、河北、河南、云南、四川、黑龙江等30多个省市。生态养猪技术从试验、示范到推广,在大兴区建立了20多个规模猪场,辐射到安徽金寨县等地。

“链条式”服务模式。针对服务对象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多样性、差异性、动态性的需求,发挥专业优势、组合专业队伍,提供多专业、不间断、跟进式的“链条式”服务,把服务落实在生产和实践的每一个环节上。

5.制度系统创新——激励、引导、保障

目标统筹。把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3个目标统筹谋划,改变以往专业教师上课按课时费“挣工分”的做法,设立结构化的制度,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3个方面引导教师全面发展。

分类引导。针对专业教师资历、能力和特长的不同,引导教师向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服务型、科研服务为主型3个方向发展。

绩效考核。每学期对教师工作进行结构性量化考核。对挂职服务的人员采取自我评价、挂职服务单位评价、三农服务中心与教师所在单位联合评价的方式开展。

启示和建议

多年来,学院遵循“办学与服务双赢”的理念,不仅为首都郊区提供了技术服务和智力支持,而且提升了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培养了更多适应郊区发展的人才。笔者有3点感受和认识在此与大家共享:

1.只有把握职业教育的区域性特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产学研才会找到目标

北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确立了“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功能划分和发展格局,在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和京郊新农村建设、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培养新型农民、增加农民收入等过程中,面临着资金、信息、技术、人才、组织化程度等一系列“瓶颈”制约,其多样化、差异化的复杂需求亟待满足。

社会需求是职业教育存在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所在。作为北京唯一的高等农业职业院校,虽然经历了50年的发展和积淀,具有相对的专业优势、三农文化、务实的工作作风等比较优势,但在新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职责面前,充满了全新的挑战。对此我们形成了3点认识:一是职业教育必须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最终导向和目标,主动、自觉、自愿地为之服务。职业教育只有深深地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目标和发展过程之中,才能彰显价值、发挥作用、有所发展。二是职业教育必须融合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性之中,实现职业教育与实践“零距离”,使职业教育成为区域发展整体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融合中出特色。三是职业教育的发展价值、目标选择和过程行为回归需求、回归实践、回归社会,实现教育与服务的融合、互动和一体化。

2.只有把握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类型和阶段性特征,才能明确产学研服的定位

长期以来,把高职教育仅仅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层次、一种补充的认识误区,使得高职教育的发展带有先天的“基因缺陷”。

人们对高等教育的疑惑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在高等教育游离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需求,形成了一种习以为常的自我选择、自我循环、自我服务、自我评价的封闭状态。当前,这种影响仍在左右高职教育的目标和行为。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时间短,院校大多脱胎于以前的农林类学校或管理干部学院,学校文化、队伍素质、管理习惯等受到很大制约。对此,我们认为,一是要认同教育分工,倡导教育合作,明确自身定位,促进教育资源的社会效应最大化。二是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应该走统分结合的模式。职业教育的服务性、区域性、职业性特征应该得到遵从并放大,从中寻求务实的、差异化的发展道路。三是要履行好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科研、社会服务3大使命,必须坚守职业教育的价值,如果邯郸学步.盲目效仿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肯定走不通。

3.只有以服务为切入点,把握职业院校产学研的独特定位并对产学研的目标、方向和内容进行逆向设计,产学研结合才能有活力

服务是高职院校的活力所在、价值所在;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可以从开展扎实、有效的社会服务切入,通过逆向引导,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师资素质和技能,进而实现科研的目标和价值转型、学生的实习实训就业、学院的制度设计和管理改革等一系列组合行动和系统创新,构建以人才培养为主线、科研为支撑、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三农服务为抓手的“四位一体”的发展机制。对此,我们认为:首先,高职院校应该开展自我革命,加快在文化、观念、目标、制度、行为价值上的系统创新。要立足长远,不急不,夯实基本功,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内涵质量。其次,政府要统筹,加强对高职教育发展的领导、指导和监督,把高职教育的人才、教育教学资源、技术、专业、基地、产业等要素纳入到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之中,推动职教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补、互促和共同发展。应出台一系列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倾斜政策。再次,要加强高职院校信息交流,让更多的政府部门、企业、社会、家庭了解、关注、支持和参与到高职教育的改革、发展中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北京教育》高教版2010年第2期)


 

兄弟高职院校有益经验参考

兄弟高职院校有益经验摘编

 


编者按:希望以下这些兄弟高职院校经验,对我院建设书香校园;加强院区战略合作;以“节能减排”促示范校建设,积极践行绿色责任;加强加快数字校园建设能有一些参考价值。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文化新亮点:“读书人”俱乐部正式成立  319日下午,西区图书馆5楼的研讨室里,绿意盎然,咖啡飘香。二十几位来自不同学院和部门的老师围坐在一起,庆祝我校第一个教师读书沙龙--“读书人”俱乐部的正式成立。

大学是读书人扎堆儿的地方,在多年的求学与教学生涯中,每位老师都与读书结下了不解之缘,每个人都有关于读书的故事与心得。大家都盼望在繁忙的教学科研之余,有一个轻松随意的环境,三五志趣相投的书友,交流读书的得与思。校图书馆敏锐的捕捉到了这种潜在的需求,于是,作为本学期图书馆校园文化促进行动的一个重要项目,“读书人”俱乐部悄然成立。

简短的成立仪式上,郭向勇馆长表示,近年来图书馆一直在努力探索多样化的服务渠道与方式,推广图书馆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人文气息浓郁的阅读空间,“读书人”俱乐部正是这一思路引领下的尝试,希望老师们在这个书香沙龙中能够碰撞出更多思想的火花。

与会的老师介绍了自己的阅读领域,纷纷表达对这样一个以读书交流为宗旨的团体的喜爱之情,希望俱乐部的活动能够持之以恒,办成富有文化特色,激荡学术思想的校园长青树。一位老师表示,这样的读书氛围让自己仿佛又回到了充满活力的学生时代。“一个人就一块炭,如果只是孤零零地燃烧,很快就会熄灭;如果把它投入同样的一堆炭中,火焰就会熊熊燃烧起来。”享受阅读快乐,激发创造的火花,将读书人俱乐部建设成为每一个深职爱书人的精神加油站。(图书馆  杨光武)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网站http://www.szpt.edu.cn/xwzx/zhxw/3851.shtml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学院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举行战略合作座谈会  座谈会于119日在我院亦庄校区举行。学院领导赵文、王海平、丁绍芳、何明、赵鹏、田宏忠、宋珪、么居标及学院全体中层正职,开发区管委会领导杨林、张伯旭、文献及开发区规划局、社会发展局、办公室、人局等相关单位领导参加了座谈会。座谈会由学院院长王海平主持。会上,双方就进一步的合作与交流进行了深入讨论和充分沟通,在互相支持、对口交流、校企深度合作以及共同发展上达成了一致意见,双方领导分别做了重要指示,开发区管委会各相关单位领导均表示将在解决学院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上予以指导和支持。座谈会始终在亲切、和谐的氛围中进行。

座谈会上,学院党委书记赵文向开发区管委会领导介绍了学院基本情况和近两年来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企合作等方面的工作情况及取得的成绩,并请开发区领导对学院发展建设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予以支持和帮助。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张伯旭在讲话中指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落户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开发区大家庭的重要一员。开发区和学院近年来都有了很大发展,二者优势结合,将促进双方更大的发展。开发区的发展需要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机构,为开发区足量供应高质量、高技能人才,希望学院要立足开发区,服务开发区企业,促进开发区发展。对于学院提出需要帮助解决的一些问题,张伯旭主任表示,凡是开发区自己能办、能解决的,一定尽全力解决,需由上级单位、其他单位帮助解决的,开发区管委会一定积极研究,协调解决。张伯旭主任在讲话中还对学院课程改革、校企深度合作、实训基地建设等工作提出了中肯的、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建议。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书记杨林在讲话中指出,学院入驻开发区是对开发区功能的完善,是开发区的一个亮点,在开发区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北京奥运会、国庆六十周年以及应对金融危机等重要活动和重大事件中,学院都对开发区予以了大力支持,做了大量工作。希望学院要积极为开发区的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四大支柱产业提供强力支撑和服务,继续做好面向开发区企业员工、周边农民的培训工作,共同努力,为发展开发区产业服务。杨林书记表示,对学院提出的问题和建议,要逐件落实,并责成社会发展局和人局把相关问题列入日程,尽快研究解决。

最后,王海平院长做总结讲话,他首先感谢杨林书记、张伯旭主任等开发区领导能够在百忙之中莅临学院指导工作。学院要在开发区安居乐业、不断发展,离不开开发区的关怀与支持。学院今后要依托开发区,面向开发区,服务开发区,为开发区企业提供更多、更好的高技能人才。王海平院长指出,开发区领导在讲话中对学院工作提出了很好的指导意见及要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王海平院长要求各二级学院,各部门要认真学习、领会、贯彻此次座谈会的精神,认真落实双方领导的重要指示,抓紧时间做好同开发区各单位的对接与合作,推动学院各项工作同开发区的紧密结合,在开发区发展建设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做出更大的贡献。

会后,学院下发了关于学习贯彻《学院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战略合作座谈会会议纪要》精神的通知,认真组织学习,深刻领会和贯彻此次座谈会精神,并抓紧落实相关工作。(宣教部)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网站,http://www.dky.edu.cn/dae/infoSingleArticle.do?articleId=11720&columnId=11147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以“节能减排”促示范校建设 学院师生积极践行绿色责任  为进一步普及节能减排知识,增强广大师生的节能减排意识,317日下午,学院特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傅泽强研究员为师生作“节能减排:国际动态与中国行动”专题讲座。老师从节能减排的背景介绍入题,分析全球能源问题,讲解节能减排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及重要意义。他重点介绍了国家“十一五”节能目标以及我国的节能行动及节能措施,阐明了每个社会公民在节能减排工作中的责任,让与会者了解什么是节能,如何节能。老师强调,能源和环境将影响中国未来发展,节能减排与社会发展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节能也是发展。每个公民应该将节能减排当作一种修养、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社会责任和事业。通过听课,师生进一步明确了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增强了“节能减排,从我做起”的意识,取得了显著效果。

新学期开始后,师生们就积极行动起来,开展各种节能减排专题活动。学生处主办的“诚信公益墙”、“减排英雄榜”、“节能创意赛”、“环保志愿队”等“诚信校园行”公益志愿活动,吸引了涿州校区各系部(院)学生的广泛参与,反响热烈;工商管理系举办“节能减排”横幅签名和有奖竞答等活动,倡导同学们做一个有生态责任感的社会人;信息物流系成立了“节能减排环保行动小组”,对团支部内及系部内的同学节能减排情况进行督促和指导;学院“诚信志愿服务队”开展了植树活动,与涿州三义宫共建“诚信林”,进一步提高了同学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全院师生正在以实际行动,扎实践行节能减排,践行绿色责任,为绿色校园建设和首都世界城市建设作努力。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网站,http://www.bjczy.edu.cn/web/xw/201003/20100318.html

北京财贸职业职业学院   我院被确定为第一批市属高等学校数字校园示范校建设单位  113日,从首都高校科研网获悉,市教委下发《关于公布市属高校数字校园示范校建设单位立项名单的通知》(京教研〔20105号),将包括我院在内的7所高等院校列为第一批北京市属高等学校数字校园示范校建设单位。(编者注:这7所高等院校为首都师范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联合大学、中国戏曲学院、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详情请参见首都高校科研网,http://www.usrn.edu.cn/pages/info_details.jsp?boardid=70808&classcode=70808&seq=5735

通知中指出,根据市教委《关于开展北京市属高等学校数字校园示范校建设工作的通知》(京教研〔20099号)要求,市属高等学校数字校园示范校建设期为三年。期满后,由市教委组织专家组进行验收,经验收合格后正式授予“市属高等学校数字校园示范校”标牌。

成功申办首批北京市属高等学校数字校园示范校建设单位,是学院师生齐心协力、忘我奉献的成果,也是对我院勇于实践、争先创优的校园文化又一次有力诠释。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网站,http://www.bjczy.edu.cn/web/xw/201001/20100113.html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参考


 

构建“四好”校园文化

提升示范性高职核心竞争力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刘超   颜楚华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性质、个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是学校办学特色、办学理念及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而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1956年建校,2001年升格为高职院校,2007年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重点建设的示范性高职院校。在示范校建设过程中,学院积极确立体现高职院校特点、促进学院发展的校园文化建设新坐标,即以“好品德、好技能、好使用、好形象”的“四好”理念为指导,积极构建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提升了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高职竞争凸显校园文化的作用

当今,校园文化的概念已经越来越多地在各种场合被教育专家所关注,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更是越来越广泛地受到人们的重视。20078月,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建设的示范性高职院校,结合交通事业和湖南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及学院“十一五”规划的实际,我们提出了“行业领先、中部领头”的奋斗目标。示范校建设极大地调动了全院师生投身教育教学改革的热情,将学院办成具有明显竞争优势,能真正引领全国其他一千多所高职院校的发展,提高我国高职院校的整体水平,是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经过思考与实践,我们认为高职教育只有办出特色才能占领市场,要确保竞争力就必须进行创新,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文化。为此,应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院建设和发展的轨道,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实施,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院的专业设置、师资配备、课程开设等统一起来.增强校园文化在实现学院培养目标过程中的作用,使校园文化与学院特色相一致,最大限度地发挥校园文化的功能。

文化传承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  中外知名大学无不具有独特的文化。通过文化的继承、传播和创造,大学不仅可以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人才,而且可以与社会形成文明互动、文化传承的态势。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各高校理所当然地承担着建设和传播先进文化的责任和使命,这既是时代的要求及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

文化育人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必要手段  从高职院校德育培养目标来看,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在于育人。文化之“化”,即教育人、影响人、陶冶人、教化人的意思。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内容和途径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大学生的道德情操、知识技能、思维方式、心理素质及文化结构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文化兴校是高职院校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我国的高职教育发展迅速,高职院校的数量已占全国高校总数的一半以上。优化办学条件,提升师资水平,加强专业建设,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成为各高职院校努力追求的竞争制胜点,这无疑是必要的。而优秀的校园文化具有催人奋进的激励作用和功能,可以提升学院各成员的精神境界,能够增强学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奠定学院改革与发展的思想、理论和文化基础。

文化品牌是塑造高职院校形象的重要途径  我国的高职院校大都起步较晚,缺乏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高职院校若能在建校之初就有较为明确的办学理念和文化建设目标,并着手进行学院形象识别系统(简称为“CIS)策划,将会强化学院内部公众的凝聚力,实现师生员工与学院的心理认同,提高学院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有利于形成良好、健康的学院群体氛围,有利于学院的健康运行和对外拓展。

“四好”校园文化的内涵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既要重视大学作为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所应具有的文化品位、独立品格和价值追求,更要注重适应社会、融入社会,追求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交融。“好品德、好技能、好使用、好形象”的“四好”校园文化是我院长期办学实践积淀下来的文化特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文化渊源,是湖湘文化、交通文化、企业文化等多种文化水乳交融的产物。

 “好品德”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具备法制意识、责任意识和团队意识;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师德和价值观,热爱职教事业,热爱学生。“好技能”要求学生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求教师成为专业的里手或行业的大师。“好使用”要求培养的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强、社会认可度高;要求教师既能拿粉笔,又能拿扳手。“好形象”要求学生自立、自尊、自强、自信,举止端庄、言谈文雅;要求教师成为学生仪表言行的表率。

创建“四好”校园文化的路径

确立“四好”校园文化建设指向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对入围院校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升学院综合办学实力,提高学院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学院核心竞争力。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无论是专业建设还是校园文化建设,都必须在高职教育发展中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创建过程中,校园文化建设仍是薄弱环节。在我院立项建设开始阶段,学院党委就确立了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结合示范性建设内容,重新梳理、制定了新一轮校园文化建设规划。首先,充分认识到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要求树立环境育人的大教育观,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切实做到党政齐抓,系部共管,师生共建,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使校园文化健康发展,使学生在校园文化的熏陶和浸染中,形成健全的人格素质。其次,着眼长远,规划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实现措施,要求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形成有鲜明特点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突出特色。要围绕“把学院建成行业特色鲜明、行业领先、中部领头、全国一流的高职院校”的目标,全面建设示范性院校,在高质量完成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任务的基础上,确立全面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的新坐标,以“好品德、好技能、好使用、好形象”的“四好”理念为指导,全力打造“四好”校园文化。

谋划“四好”校园文化建设策略  在多年的实践中,我们深深感到,要培养出“好品德、好技能、好使用、好形象”的“四好”人才,必须有一个“四好”领导班子和一支“四好”师资团队。要在示范性院校建设中赋予“四好”校园文化新的内涵,在传承“四好”校园文化的过程中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1.建设“四好”领导班子,进一步提升领导能力。要打造一个“专家型、创新型、和谐型”的领导班子,同样要依赖于文化建设。我院通过各种途径建设“四好”领导班子,使班子成员具有“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宽阔胸怀和交通人特有的“开路先锋”、“铺路石子”的良好品质;具有高尚的品德及较高的人格魅力;具有在各自专业领域较高的技能,成为职业教育的行家里手;不仅在言行上做师生的表率,而且在廉政建设、领导艺术、爱岗敬业等方面展现良好风貌;一专多能,熟悉学院多项工作,有较强的决策能力、管理能力、协调能力及资源整合能力。

2.打造“四好”师资团队,进一步提升执教能力。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在于拥有一支职业教育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为此,我院努力加强“四好”教师文化建设,着力打造一支符合示范性建设“双师”要求的“四好”师资团队。通过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使教师团队热爱职业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品行高尚;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有娴熟的实践操作能力,“双师”素质良好;具有感染学生的人格魅力和爱岗敬业、遵纪守法的职业形象;能服从安排,团队精神强,合作意识好,教学受到学生欢迎。

3.培养“四好”人才,进一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根据我国不同发展阶段对高技能人才的新要求,及时对“四好”标准进行新的概括和提炼,并渗透到人才培养体系中,使“四好”标准与时俱进。通过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使我院培养的学生既有“零距离”上岗的基础,又有可持续发展能力;既有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又有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的职业精神。能在就业、敬业、乐业、创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营造“四好”校园文化建设氛围  学院努力营造充实、愉悦、宽松、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氛围。学院组织的“职业道德及三一企业文化”就业指导讲座,心理健康专家辅导报告,红红火火的学生周末文艺,一年一度的“‘五四’”青春风采学生文艺会演,“行者无疆”百科知识竞赛,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各类知识竞赛,读书节、艺术节、技能节、体育节,学生社团与兴趣小组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爱心助学和勤工俭学等等校园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对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促进学生人文素质与技术素质的同步提高,增强校园的吸引力与目标感召力,加强学生的精神归属感,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学院不断激活师生的主体意识,努力使师生成为校园文化的建设者和创造者。从独具风格的校实训楼、实验室设计和多姿多彩的教室及宿舍文化布置,到个性化的校园景观墙作品创作;从“弘扬四好文化,建设示范院校”的主题宣传和“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到反映职业特色、体现专业特点的各系德育主题活动展示,都激发了师生共同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就感与自豪感,推动了“四好”校园文化建设进程。

(《职业教育研究》2010年第2期)

图书馆主要电子信息资源简介(二十四)

公元集成教学图片数据库开放试用

 

公元集成教学图片数据库从312日起面向我院校园网用户开始试用。

访问网址: 公网     http://www.adsoft.com.cn:88

          教育网   http://202.116.50.32                                                                                                                                            

“公元集成教学图片数据库”是中国第一个专为高等教育开发的教学图片数据库,提供了多范围、多方式、无限组合条件的检索功能,方便用户快速、准确定位所需图片,无论是使用简单条件对全库图片进行广泛检索,或是限定范围,同时设定多条件进行组合精确检索,又或是在任意次检索的结果中再进行递进检索,系统均能在瞬间完成既定任务。

“公元集成教学图片数据库”不仅提供了大量专业级图片资源,也提供了一体化的功能,支持各院校将本身所拥有的图片便捷地加入到该图库,支持自己建库,并进行编辑、管理、检索、发布和共享等一系列整合处理。

“公元集成教学图片数据库”中收录的图片全部按照学科进行分类,组织成《世界历史》、《世界地理》、《中国历史》、《当代中国》、《中国地理》、《中华民族》、《中国建筑》、《世界建筑》、《园艺图库》、《农业图库》、《动物图库》、《中国宗教》、《中国民俗》、《中华医药》、《中国艺术》、《世界艺术》、《中国考古》、《世界军事》等一系列分库,这些图片经由专业图片编辑的筛选、编辑和组织整理,全部配备了全面、准确、规范的文字数据。随着版本的不断升级,分库的数量和已有分库的图片数据信息量也将不断扩充,将会有更多的图片及分库加入到本数据库中,以期完全满足各高校教学研究之所需。

本数据库根据高校教学和研究的需要,辑录了23万多张高质素图片。

 

 


主办: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图书馆

编辑: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图书馆信息系统部

 


图书馆网址:http://lib.bvca.edu.cn

电话:(01080358899-654     Email:qq332007@hotmail.com